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读到北京大学教授韩毓海的《风起陕甘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感慨万千。它不仅是一部讲述陕甘宁边区革命历史的作品,更是一曲壮丽的史诗,一幅生动的画卷。它展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走向成功的经验,展现了中国革命最深沉、最坚韧的力量。韩毓海以深厚的学术修养和独到的历史视角,把史学的严谨和文学的激情有机结合起来,将我们带入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让我们感受那些在风云变幻中运筹帷幄的英雄共产党人的身影,感悟蕴含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的伟大的革命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陕甘宁如同凤凰重生一般焕发出新的生机。革命的火种在这里点燃,照亮了中国前进的道路。《风起陕甘宁》一书详细描述了陕甘宁边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而立体的历史场景。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风起陕甘宁》一书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活的英雄形象。他们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或是英勇无畏的士兵,或是默默奉献的民众。这些英雄人物在革命的洪流中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革命精神的真谛。这种精神主要体现为坚定的信仰、无私的奉献、顽强的意志和紧密的团结。在陕甘宁边区,人们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不息。他们无私奉献,甘愿为革命付出一切。他们具备顽强的斗争意志,面对敌人的残酷镇压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始终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同时,他们紧密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正如韩毓海所言,陕甘宁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国革命的圣地。这片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在这里,人民勤劳、淳朴,具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点。这些特质也滋养着此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使他们在革命过程中能够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在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科学结合。这种结合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将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在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文化传统,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策略和方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种结合不仅体现在党的政策制定和战略部署上,更体现在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和行动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和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和实践体系。
陕甘宁边区的革命精神深受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忠诚、勇敢等价值观念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韩毓海既深沉又富有激情、将理想与现实完美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风起陕甘宁》不仅具有深刻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洞察力,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时代感。
(作者:尹俊,系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