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访谈】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的政策措施,提出要加大旅游、文化等领域有效供给,促进服务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当扩大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需要时,如何充分发挥文化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
记者:如何看待文化消费在整个居民消费中的地位?
金元浦:当前文化产业在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扩大文化消费、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着力点。以信息消费为例,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的信息消费已经占到居民消费的3-4成,成为增长最强劲的消费内容,在有效拉动需求,促进消费升级方面成效显著。
但同时也要看到,文化消费在整个居民消费中还处于较低层次,普遍存在着市场化程度不足的问题。首先,文化产品输出呈现两极化状态:一方面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我国已成为文化制造类商品的头号国际出口国;另一方面,据英国一个研究机构测定,我国原创文化产品和服务只占国际文化出口产品的很小份额。其次,从投资来看,我国文化方面投资量巨大,消费量却相对较小,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小的落差,致使消费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促进文化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必须加快改善供需关系,大力提升文化市场的“活跃度”,全面推动我国文化消费增长。
记者:当前提升文化消费存在哪些瓶颈和障碍?
金元浦:制约文化消费提升的瓶颈首先在于经济能力,其次在于社会环境和传统影响、消费者受教育程度和人文素质水平。收入与消费有着直接关联效应,受制于人均收入水平不高,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支付能力薄弱,国民普遍将文化消费视为软消费,即可有可无的消费。文化消费很难形成必要消费、固定消费和充分消费。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口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城乡居民的消费内容和消费模式对消费质量和消费环境提出更高要求。紧紧围绕居民消费升级大力促进文化消费的提升,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文化艺术消费不同于一般物质消费的产品消耗,经过艺术消费,文化艺术作品依然存在,它的边际效益不是简单的递减,而是有其自身的规律;同时,文化艺术消费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它不是你消费我就不能消费,而是具有多人共同消费的特点,一般不产生排他性,而是消费的人越多越具有规模效应。
不同于一般吃饭、穿衣、住宿等硬性刚需消费,文化艺术消费需要教育投入、社会氛围、审美培育、艺术习惯等多重因素的养成。因此,建设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提升我国国民文化素质,养成精神消费的审美能力,是突破文化消费瓶颈的必要前提,推动我国文化消费的发展需要全面改善和提升国民的文化环境和文明素质。
记者:未来我国文化消费市场的方向和潜力在哪里?
金元浦:总体上看,文化消费发展的主体方向是要实现两个转型升级。一个就是发挥新消费的引领作用,加快推动一、二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我国经济整体提质增效。另一个就是要实现文化产业自身的升级换代,从供给侧出发,创造我国文化消费的升级换代。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正处在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从有形物质产品向更多文化精神的服务消费、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等的一系列转变之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围绕文化消费市场的变化趋势进行投资、创新和生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和创新有效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
(本报记者 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