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言观市】
一张文惠卡,因为可以享受到票价折扣,孩子拿卡去看木偶剧,家人去书店买书,老人也时常去听戏……如今,带上文惠卡消费文化产品已经成为许多北京人全家的一种习惯。不少北京市民感叹,一年下来,其实并没花费太多,但这张卡片却促使家人更多地接触文化,感受文化带来的精神喜悦。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蕴藏着巨大的文化消费发展潜力。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人均GDP已经超过1.7万美元。而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居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就会呈现旺盛的趋势。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文化消费已占到家庭总收入的30%相比,北京目前这个占比还不到10%,差距很大,说明北京文化消费的空间巨大、潜力无限。将已有的居民支付能力和优秀的文化资源转化为首都的内需优势、消费优势,扩大北京文化消费,是大势所趋,也大有可为。
如何使文化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政府加以引导和推动。近年来,北京市在促进文化消费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尝试和探索,通过举办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发放北京文化惠民卡,培养市民文化消费理念,引导市民文化消费意愿,激励市民文化消费行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数据显示,自2013年起至今,北京市已举办四届惠民文化消费季,从前三届情况看,消费人次从2654.3万增至4857.4万,成交额从52.3亿元增至112.1亿元,推动了文化消费的快速发展。
此外,北京市还积极出台支持文化消费的配套政策,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为全国扩大文化消费提供新的经验:在安徽,第三届文化惠民消费季覆盖全省50%以上乡镇;在山西,“太原文化消费卡”年内将发行3万张,政府补贴100元,个人充值100元即可享受优惠……文化消费作为新兴消费领域,正在全国遍地开花,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的政策措施,加大旅游、文化等领域有效供给。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快速发展,既拉动了消费增长,也促进了消费升级。
这一重大举措,让供给侧与消费侧相向而行,势必将进一步引导和激发文化消费潜力,促使市场提供更多质优价廉、全民共享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比如,完善文化、教育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可以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充分参与竞争,激发市场活力,提供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鼓励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竞争相结合的手段,可以降低文化产品和服务价格,让文化成果惠及全民;加快推进文化、教育、旅游资源与科技资源相融合,依托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媒介,有助于市场推出更多满足百姓消费习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