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疏离和淡化,本来应该引以自豪、大力传扬的孔子七世祖正考父的事迹却鲜为人知。特别是他家庙铜鼎上铸下的31字铭文:“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更令许多人瞠目结舌,啧啧称奇。
正考父曾连续辅佐西周时期的宋国戴、武、宣三代国君,官至上卿,身居首辅,德高望隆,居功至伟。他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他的事迹肯定多如繁星。一场京剧的容量有限,剧作家只好删繁就简,选取了筑堤修田和审考铭文两大事件展开。
为了给“蛟河父老解饥寒,国廪充实民长安”,正考父开始“治蛟河筑大堤为除洪患,河东岸滩涂地不复水淹。除蒌蒿剪芦根修渠疏灌,深耕翻荒芜地可变良田”。正考父“大胆把官仓放,灾民们先度生死关。以工代赈筑堤堰,救灾治水谋两全”。他们夫妻父子同上阵,带领乡亲们夜以继日地鏖战在荒滩野岭。连垂髫小儿、白发老人都争先恐后地参加进来。虽然仅靠稀粥干馍、山蔬野菜充饥,却是意气昂扬,“夯歌”四起。官民之间互相理解,同甘共苦,同心同德,憧憬未来:“且待长虹卧碧水,再看蛟龙伏大堤。到那时新谷贺新岁,炊烟袅袅听牧笛。”一派美不胜收的田园牧歌景象就在眼前,导演借鉴运用了现代戏曲舞台的调度手法,节奏明快,声势夺人,洋溢着刚健清新的时代气息和乐观情趣。在“七分传统、三分古风”的创作理念下,营造出融通古今的人文之美和诗意之美。这并非是编导的瞎编乱造和对现代戏廉价的模仿和抄袭。据历史记载,三公时期,宋国崇德法,尚礼义,倡廉俭,戒奢靡,重农桑,修水利,可见剧中的情节场面均有历史记载和生活依据。
常言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人各有志,天壤之别。正当正考父和乡亲们筚路蓝缕、胼手胝足之时,副卿却与乡绅狗苟蝇营,同流合污。他们欲望膨胀,私心疯长,如意小算盘打得乒乓乱响,企图裹挟正考父一起营私舞弊,将垦土充公田,然后化公为私,名为公田,实为私地。正考父若肯通融,便一并打理,各得其利。如若不肯,再下狠手动杀机。围绕着筑堤修田,正考父与贪官和乡绅打了个遭遇战,展开了明里暗里的较量。副卿和乡绅采用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并不新鲜,可以说是古今黑暗邪恶势力拉人下水、构陷他人的基本模式和大致缩影,很有生活真实感。官场商界的贪腐自古有之,只是如今花样更多,手段更加隐蔽狡猾而已。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尽管副卿“老虎”和乡绅“苍蝇”气势汹汹,机关算尽,最后还是躲不过正义的透析,法律的审判,道德的谴责,遭到人民的唾弃,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考察和审案过程开始是云遮雾罩,波澜不惊,邪恶势力一时间得意忘形;但突然间就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司马牛突现真容,原来他不是齐国灾民,而是明察秋毫、上下贯通的钦差大人。正考父洗刷污水,得到重用升迁。如果说正考父已经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那么剧中的丑牛(司马牛)这个微服私访的“卧底”、狄仁杰式的孤胆英雄则有一双火眼金睛。司马牛与正考父冰释误会,解除猜疑,连夜探讨耒耜的改进方案,“一具耒耜万般情,深夜不眠为百姓”。那场面充满浓浓的书卷气息和深深的耕读文化意趣,古风、古韵、古意扑面而来。不过通体看来,这场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似乎处理得简单了些,侧写和倒叙的幕后戏多了一些,然而这也是为了节约时空不得已而为之,足见剧作家之匠心。
不过,第五场《昭明》并非戏的结束,接着还有第六场《考鼎》和《尾声》,故事发生在正考父致仕之后,与前面的筑堤修田、公案官司好像毫无关系,但却构成《正考父》全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人的感觉是,此戏仿佛有两个主脑、双重主题,突破了一般戏曲的结构规律。从塑造正考父这个人物来看,第六场《考鼎》和《尾声》并非疣赘和蛇足,而是必须的、统一的、完整的。鼎铭的真实性不容置疑,31字箴言赫然在目,揭示出儒家文化背景和封建制度下的清官循吏的深层思想动向和精神面貌,读来令人振聋发聩。今天,不能仅从字面上去肤浅地翻译,更不应该去曲解和误读,而应发掘其中所包孕的积极健康的正能量。那铭文家训不是秘而不宣的政治黑话和人生咒语,也不是随随便便的官场作秀,而是儒家内敛修身的极致,是自省、自责和慎独的体现,是孔圣家风家教世代相承的史据,是留给子子孙孙的宝贵精神财富。其目的不是为了让人变得谨小慎微,畏首畏尾,压抑自闭,无所作为,而是说细节决定成败,细微之处见精神,促使你从至精微处修身养性,逐渐达到至广大的开阔境界,养成浩然之正气,锻造成经天纬地栋梁之材,干一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千秋大业。使命越大,担当越重,要求越高。所以正考父官位越高,人越谦恭,修身愈严,律己愈苛,以至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何也?因为你肩负着庄严的历史使命。因此,你心中必须时刻装着黎民百姓。“官高不可忘根本,根本原在民心栽”,这句唱词道出《正考父》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正考父》全剧特别是《考鼎》一场包孕着儒家情怀,《尾声》则飘洒着道家的神韵,儒道互补构成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增添了本剧的文化信息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