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五千多年未曾间断的文明史。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在民众中流传,叫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句谚语道出了中华民族的先人对历史的敬畏和尊重。为了把真实的历史记忆留存下来,我国一代又一代的史家先后接踵,薪火相传,给人类留下了体裁完备、内容丰富的浩繁史籍。也正是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记录中,让人们看到了我国历代史家艰苦跋涉的足迹。
春秋战国间,为了实践先民的治史古训,一位接一位的佚名史官,不惜以身殉职,开创了史家秉笔直书的传统。孔子继起,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据鲁国史书修《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既成春秋242年间的信史,亦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治史圭臬。西汉初,司马迁遭李陵之祸,恪守史家职责,忍辱负重,发愤著述,成就《史记》130篇。全书上起黄帝,下迄汉武,通古为史,自成一家。不惟承继先秦以来秉笔直书、实事求是的优良史学传统,而且还揭开了史家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己任的篇章。
北宋中,司马光上起东周威烈王,下迄五代,删冗削繁,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创编《资治通鉴》,影响其后史学发展近千年。明清之际,历史的大动荡孕育了杰出史家黄宗羲。他所倡导的“国可灭,史不可灭”的史学主张和为师门传学术、为故国存信史、为天地保元气的治史实践,同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相辉映,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史学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爆发后,殖民主义列强把中华民族一步步推向灾难的深渊。迄于清亡,70年间的无数史家,痛定思痛,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努力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深重危机,中华民族用血肉之躯筑成新的长城。著名史家陈垣在辅仁大学开设史源学选讲课程,以顾炎武《日知录》、全祖望《鲒埼亭集》、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和胡三省《资治通鉴注》为教材,旨在用史学去振奋民族精神,抗御日寇,还我河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先秦的佚名史官和孔子,经司马迁继往开来的不朽贡献,再由司马光、黄宗羲到陈垣,中华民族热爱历史,不忘历史,研究历史,以史为鉴,谱写了艰苦奋斗、热爱和平、友好交流的中华文明史。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我们民族共同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追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一精神合乎逻辑地把中国人民引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康庄大道。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是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箴言的创造性升华,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深信,人类不同的文明形态,各国不同的历史和文化,只要切实恪守这一主张,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就能在历史的启迪中吸取智慧,在博采众长中实现发展,从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