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在致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一开始就明确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这是对历史学作用和功能的重要论断。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意指史学要研究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要深究古往今来人类社会的演变规律。从唯物史观来看,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研究人类社会何以从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何以从原始阶段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是历史学的任务,这样的认识是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也与马克思所说的“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大体是一个意思。
历史科学是基础科学,无论哪一个学科,其实都离不开历史,至少离不开本学科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即使是自然科学,也离不开历史,至少离不开自然科学各学科自身形成发展的历史。只有透彻了解本学科形成发展的历史,才能对学科发展的方向做出准确的判断。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还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人们需要从历史知识的宝库中获取营养。历史研究可以把前人克服前进困难的智慧挖掘出来,把前人的历史局限性、时代局限性即前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总结出来,可以把前人胜利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提炼出来,供今人参考。这些了解和总结,都不是自然发生的,都是需要靠人们的努力去深入研究才能得到的。
历史研究是一门学问,最根本的特点是尽可能多地占有史料,用史实说话,一切研究结论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上,拒绝凭空捏造。历史虚无主义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尊重史实,不尊重历史发展的大趋势,随意解读史料。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7月30日主持中央政治局学习时,就抗战历史和抗战史研究作了重要讲话。他说:“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相比,同这场战争对中华民族和世界的影响相比,我们的抗战研究还远远不够,要继续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要按照“总体研究要深、专题研究要细”的原则,制定中长期规划和具体工作方案,要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要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要坚持正确方向、把握正确导向,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这些意见,不仅适用于抗战历史,也适用于一切历史问题的研究。
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历史。不仅要深入研究抗战历史,还要深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研究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要深入研究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研究五四运动以来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传统,从中总结出有益的东西。这些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都是至关重要的。
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代表了党中央对中国历史学界的鼓励、鞭策和重视,是中国史学界的光荣。我们要在发展和繁荣中国历史学中发挥时代担当,尽到自己作为历史学者的时代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