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区江东街道金桃村5组的陈晓平一家,春节期间的第一个客人,是区妇联巾帼志愿服务队队长、区红十字社区志愿服务队秘书长孙蓉。春节前,孙蓉到陈晓平家走访时,陈晓平指着破旧的房子告诉孙蓉,她很可能是这间房屋的最后一个客人,他们很快就搬到新家过年,希望孙蓉能成为新家的第一个客人。
孙蓉开心地笑了:“想想这一家前后几年的变化,你能真正体会一个志愿者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2008年1月,孙蓉第一次到陈晓平家走访。两间破旧不堪的土墙老房,唯一的电器是结婚时买的一个电饭锅,陈晓平家的窘境让孙蓉感到惊讶。50多岁的陈晓平患有间歇性癫痫病,妻子则有比较严重的精神疾病。陈晓平要照顾患病的妻子和4岁的儿子陈继飞,只能在不发病时做些短工补贴家用,一家人的生活主要靠政府救济和乡亲们接济。
了解情况后,孙蓉当即决定将陈晓平一家纳入志愿服务队的重点帮扶对象。经她联系,陈晓平将儿子送进幼儿园,并将妻子送到涪陵区精神病医院治疗。孙蓉又组织志愿者捐款买砖瓦,帮陈晓平家盖了厨房和猪圈。在发动志愿者购买陈晓平喂养的土鸡后,孙蓉又为他买来了猪崽。陈晓平的儿子患乙型脑膜炎住院治疗时,孙蓉和志愿者轮流照料20多天。孙蓉还多方反映和沟通,解决了陈晓平儿子的全部医疗费用。
有了志愿者的帮助和鼓励,陈晓平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他除了自己种地喂猪喂鸡,用村里补贴的打米机给乡邻打米,还抽空打零工挣钱。几年下来,陈晓平家的经济条件明显好转,还盖了新房。
“能帮到别人”的幸福感,让孙蓉这些年越来越忙碌。她所在的志愿者服务队,为270多名空巢老人安装了巾帼爱心呼唤器。这种呼唤器可以随身携带,老人们如有需要,总有志愿者随叫随到。孙蓉还创建了一个空巢老人加一个社区志愿者再加一个专业志愿者的“1+1+1”帮扶模式,邀请具有专业服务技能的红十字社区志愿服务队参与到“巾帼爱心呼唤”行动中,同时组织巾帼志愿者每月回访空巢老人一次。
荔枝街道的九年制学校里,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孙蓉多次联系重庆市志愿者总队和中信银行涪陵支行,共同向世界银行申请并获得了近5万元的教育经费,在学校建立了涪陵区首个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中心、图书室和少年求知园。40名贫困留守儿童,每人每年还获得500元博爱助学金。孙蓉又组织40名志愿者,与学校40名贫困留守儿童结对,当起了“代理家长”。
忙碌的孙蓉并不觉得累,帮助别人带来的幸福感,让她总是很快乐。
(本报记者 张国圣 本报特约记者 李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