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围绕一笔50亿瑞郎的预算使用问题,瑞士政界展开了激烈争论。
事情是这样的:现任国防部长曾极力推动瑞士空军战斗机的更新换代。瑞士空军的54架虎式战机已经服役30年,即将退役。而上一次购买战斗机,还是1993年的事,那次买了32架美国F/A-18战斗机。经过长期测算和考察,国防部长提出购买22架瑞典产鹰狮战斗机的方案,预算为31.26亿瑞郎。这笔争议极大的买卖,在联邦议会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后,最终被摆到了全体国民面前。5月份,全民公决53%的反对票让这笔买卖告吹。
当时,就有很多专家用大量证据说明,所谓31.26亿瑞郎的预算完全是假说。算上购买战机的附加费用,以及未来战机使用寿命之内的运行、保养费用,瑞士人最高需要为这22架战斗机付出100亿瑞郎。人们质疑,与瑞士国力基本相当、国情基本一致的邻国奥地利,空军才有15架战斗机,瑞士有必要装备50架战斗机吗?这笔钱可以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战斗机虽然买不成了,但支持者仍在努力把这笔预算留给军队。只不过现在提到的数目是军费年预算50亿瑞郎,原来的31.26亿瑞郎没人提了。国防部长最后把要价降低到了8亿瑞郎,但最后联邦议会把这也给否了,最终只给了1亿。
反对者说,瑞士不需要一个以两次世界大战为蓝本的国防建设思维。今天的瑞士,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外敌入侵,而是网络犯罪和恐怖主义。1993年时买那批美国战斗机的背景是巴尔干战争,这次的理由则是乌克兰危机。但是,“俄罗斯真的对瑞士构成威胁了吗?”
至少,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除了都是北约成员国的强大邻国入侵瑞士,任何一个国家或组织,都不可能从空中或陆地跳过北约,直接侵略瑞士。曾经发生过一个事件,一架埃塞俄比亚的班机被劫往日内瓦。因为瑞士空军在非办公时间不执勤,所以该机由意大利和法国的战机伴飞,直至迫降。由此,有媒体发难,也有老百姓不得不问:既然可以这样搭北约的“顺风车”,那我们的瑞士空军不就是个摆设?瑞士的空军,是否已变得可有可无?还有,更新几十架战斗机,是空军24小时执勤的必要条件吗?
“中立”是争论双方都在积极使用的概念。其实,瑞士并不是历史上唯一的中立国。历史上,欧洲还有西班牙、比利时、挪威、瑞典和丹麦等曾当过中立国,但只有瑞士一直坚持下来了。现代国际关系诞生以来,在周围欧洲大国的挤压之下,瑞士一直处于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二战、冷战以及冷战之后的大国博弈中,瑞士也努力做到“中立”并因此得利。加上其独特的语言构成(德、法、意三大欧洲语言均为瑞士官方语言,而且英语普及率很高),最终成就了唯一一个以“中立”立国并得到全球几乎所有国家承认的现状。
因为中立,所以瑞士的当代军队是一支从未真正上过战场、真刀真枪打过仗的军队。虽然没有打过仗,但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应该还是很强的。这么说主要根据有两点,一点是装备优良。瑞军拥有几乎世界上最优秀的武器,且仍然在不断添加装备。上述瑞士空军要求重金购买瑞典鹰狮战斗机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说瑞士军队的战斗力强,还有一点根据,就是军队的规模庞大。简单地说,瑞士有两套军队系统,一个是预备役,另一个是由正规军人组成的专业化部队,大约有3000人。由于瑞士义务兵役制的规定,需要服兵役的人太多,这支军队的常态总共有10万人上下。而按照专家的测算,要保卫瑞士,只需要2万名军人就够了。
一个被北约成员国、欧盟成员国环绕其中的中立小国,保持一支规模庞大、开支巨大的军队,究竟应该不应该?意识形态的原因、冷战思维是否在瑞士仍有较大市场?瑞士的安全政策应该向何处去?瑞士的军队应该扮演何种角色?应该如何尽可能地减少政党政治对军队、国防政策的影响?这些都是瑞士人面临的难题。
(本报日内瓦10月11日电 本报驻日内瓦记者 何 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