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04日 星期一

    一个时代的画外音

    ——评《绝对信号——转型期中国戏剧艺术思潮》

    杨荷泉 《 光明日报 》( 2013年11月04日   14 版)

        历史是一场难以谢幕的悲喜剧。20世纪的中国命运多舛,各种历史人物和事件纷纷登台亮相,演绎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话剧。特别是1970年代中期后20余年,改革开放的中国,终于迎来了渴望已久的文化解冻。此时,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激流涌入,加快催生了中国文艺思想和表现形式的快速转型。在那个四季都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时代,20世纪后期的中国戏剧,也真正迎来了艺术上“百花齐放”和思想上“百家争鸣”的时代。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语境下,转型时代的当代戏剧呈现出纷杂多变的青春活力。一批彰显时代探索精神的先锋戏剧,争先恐后登台亮相。面对转型时代的一份份新潮戏剧快餐,当时中国的戏剧界显然来不及进行理论的品味与思考。因此,与转型期中国戏剧创作和演出实践的热闹繁荣景观,和积淀深厚的古代戏曲研究成果相比较,1970年代中期以后乃至新世纪前夜的中国戏剧理论研究则显得较为冷场。这一方面表现为相关的研究成果不多,另一方面是研究成果较为表象和分散。

        出于对当代戏剧艺术20多年来,一直坚守与不懈努力下产生的至诚热爱,也出于对一段黄金时代的艺术缅怀,2013年初,浙江旅游学院身兼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和该协会刊物《大舞台》编辑的叶志良教授,在艺术界众多专家和友人的鼎力支持下,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著作《绝对信号——转型期中国戏剧艺术思潮》。10年后回顾上个世纪最后20多年中国转型期戏剧的艺术变迁,字里行间中处处弥漫着一个激情时代的气息,回旋着一个文化转折和艺术转型时代的“画外音”。

        作为一份中国当代戏剧研究的历史备忘录,《绝对信号——转型期中国戏剧艺术思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前辈学者出于学术建设的奠基原因,多偏重于20世纪现代戏剧史的梳理、研究和创建,较少集中精力研究20世纪后期转型期戏剧艺术思潮。近年来,虽然陆续有一些关于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戏剧研究的专著出版,从内容、形式,抑或文化的视角,对中国转型期戏剧作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理论扫描、发现和思考,但相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其他文体(如小说、诗歌等)的研究,目前当代戏剧研究仍然难掩自身的贫血和软弱。叶志良教授的《绝对信号——转型期中国戏剧艺术思潮》,除了呈现给读者相隔10年的两个时代的不同气息外,更主要是从20世纪的大历史视野,从时间纵向和空间横向两个维度,客观考察了1970年代中期后20余年中国戏剧艺术思潮的演进。首先,从历史性维度,该著作精确梳理和“记述”了转型时期中国戏剧的阶段性逻辑发展历程,指出了1970年代中期后20余年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戏剧现象和思潮轨迹。在新时期探索戏剧崛起和发展的时代背景里,在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交融的艺术新潮下,叶志良教授精确总结了当代戏剧思潮的两种流向,一是现实主义不断深化的新写实戏剧,二是极具前卫姿态的先锋实验戏剧;其次,该著准确概括了转型期戏剧艺术的共性特征,总结、归纳出支配戏剧艺术生命和发展走向的客观规律。其中,具体探讨了转型期中国戏剧超越“情节剧”的结构意识、“时空重组”的结构张力、舞台表现上的叙述观念、综合叙事的语言策略以及多声部剧场的“空间诗学”等一系列戏剧艺术的理论问题。这些问题的集中研究,对新世纪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极具指导意义。因此,叶志良教授专著的出版,是对20世纪乃至新世纪中国戏剧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标志当代中国戏剧界研究动向的“绝对信号”。

        在当下一切仍在快速变化的时代,30年前发生的时代转型还在继续。1970年代中期启幕的“戏剧时代”仍然在继续上演。虽然在大众文化遍地开花的今天,曾领一代风骚的先锋戏剧不再是时代舞台的艺术宠儿,但是,一个时代出现的优秀戏剧家和理论家的独具韵味的合唱旋律,将永远会留在历史的记忆中。也许,叶志良教授这本刻录着“一个时代画外音”的学术著作,就是留给新旧世纪转换时代的一个特别注脚!

        (作者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