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羊肚子手巾、脸上写满沟壑和沧桑;春天,遮天蔽日的“老黄风(沙尘暴)” 不时造访;冬天,枯草连天,凋敝荒凉——这是陕北的“天、地、人”留给许多外地人的印象。
如今,印象中的世界已一去不复返。
从“黄沙蔽日”到“绿意葱茏”
总面积近4.8万平方公里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陕西沙尘暴的重灾区,水土流失面积一度高达90%以上。
2008年底,陕西省气象局对美国和法国1982年至2007年的卫星遥感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陕西北部地区的植被覆盖处于上升趋势,26年间绿色度上升了9.3%。
与此同时,陕西的植被覆盖度也由2000年的56.9%,增加到2009年的68.9%,增加了12%。其中,陕北榆林市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12.0%,增加到2009年的33.6%,增加了21.6%;延安市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45.4%,增加到2009年的67.4%,增加了22%。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尘土飞扬的八百里秦川和沙尘暴遮天蔽日的陕北,在短短10年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呢?
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说,国家实施的山川秀美工程推动了陕西的退耕还林,10年的生态治理使陕西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仅“十一五”期间,陕西造林绿化面积就达246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37.26%提高到41.42%,植被覆盖度达到71.10%,绿色已经成为三秦大地的主色调。
陕西省林业厅厅长李三原告诉记者,陕西省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秦岭、巴山、关山、桥山和黄龙山五大山系,占到全省森林面积的69%,成为陕西版图的绿色宝藏。为了有效保护生态资源,近年来陕西省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退耕还林‘染绿’了陕西,天然林保护工程构筑了三秦大地的‘生态屏障’,三北防护林工程铸造了陕西的‘绿色长城’,防沙治沙工程谱写了一曲‘人进沙退’的壮歌,‘绿色版图’向北部风沙区推进了400多公里。”陕西省财政厅厅长张社年对记者说。
在荒山远山得到绿化的同时,陕西省还把造林绿化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组织实施了以“身边增绿”为主的重点区域绿化工程,加快村镇周围、道路两旁、河流两岸、旅游景点、出入境口、大中城市等人口密集区域绿化。截至目前,已完成绿化面积146.5万亩。
从“要我变”到“我要变”
既要发展经济,又要改善生态,是多年来陕西极力破解的历史性难题。
陕西是我国水土流失的重灾区,黄河三门峡以上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陕西就有近6亿吨。能否走出“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怪圈,实现“山要绿、人要富”,西部大开发战略赋予了陕西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如果说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反映的是“要我变”,那么陕西如今秉持的“绿色发展”,反映的则是“我要变”。
三秦大地版图由“黄”变“绿”的历史事实,深刻地折射出陕西决策者发展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即由过去的“粗放型”向而今的“科学集约型”转变。
陕西省省长娄勤俭说,“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是陕西留给人的固有印象。如今,经过历届省委、省政府以及全省上下坚持不懈的造林绿化和综合治理,陕西的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绿色发展”已经成为陕西上下的共识。
“过去我们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方面偏重于重工业和能源,在发展过程中带来了污染。现在我们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产业形象,打造绿色产业体系,这应该说是我们在产业上的一个全新的突破。”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原厅长王登记如是说。
发展理念的全新转变,带来了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前所未有的繁荣。过去10年,陕西经济呈现平稳快速发展态势,全省GDP年均增长14.9%,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已达14451.18亿元,位列全国第16位,增速居全国第5位。(本报记者 杨永林 张哲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