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作为对伊迪丝·琵雅芙一生的真实写照,让我们对艺术、人、生命的意义、苦闷与欢乐产生思考。从伊迪丝·琵雅芙的身上,我们几乎可以看到艺术在滴血。
伊迪丝·琵雅芙的音色与其说是独特的,更不如说是少有的。她音色的广度就像彩虹,诞生于沼泽地,却能够在雨后天晴之时横跨于纯净的蓝天之上。那声音中同时包含着低下、失落、无奈和对生命的不屑。然而当那声音从女中音开始转向高音的时候,它却变得细腻,就像圆润的夜莺的歌喉。毫无疑问,这样的声音吸引并一下子征服了所有敏感的心。
伊迪丝·琵雅芙毋庸置疑是生命和矛盾的社会所创造的一个奇迹——尽管她可能缺少个人的责任。有多少鲜花、果实和宝物是从这片失意和死亡的沼泽地上发展而来。尽管这是沼泽,但它却映照着蓝蓝的天空。除了感受一个凌空而上、完美和跨度广阔的声音之外,它还让人联想到生命所带给我们的厚礼,就这样被浪费了。
就伊迪丝·琵雅芙而言,我们不应该把她坎坷一生的原因都归咎于悲苦的童年。许多伟大而杰出的艺术家,他们也都曾有过苦难的童年。但这些苦难在他们的生命中得到了升华。他们将这些苦难化为对生命深层的尊敬。他们实现生命所能赋予的价值,创造着人类最高的文明。
伊迪丝·琵雅芙从小女孩儿起,就学会了一种嘲讽和不屑的生活态度。她通过一些小的歇斯底里行为来达到争宠的目的。因此,后来她利用一切矛盾,把它们作为自己任性撒娇的理由。
伊迪丝·琵雅芙人格的致命弱点恰恰是在这里。她的生命相当短暂,人们将她的早逝归咎于爱。但她对于爱始终都像闹剧来对待,她把它当作是可随意践踏的东西。她从未以温柔虔诚之心来对待自己的生命。她有着任性的自恋倾向,周围聚集了一批或平凡或有成就的朋友,尽管他们不赞成或不欣赏她对待自己那魔术般嗓音的态度,但还是甘愿服侍她。遗憾的是,她更喜欢把自己的生命当作接自来水的杯子,而不是茶杯或咖啡杯。她假装是精神分裂,想一直让人们被迫像对孩子那样宠爱着她,结果这影响了她的身体。最后,当她想走出困境,渴望能够为拥有更高欣赏水平、更有品位的观众歌唱的时候,当她想努力获得爱、艺术和生命的美等更重要的价值东西时,却发现她已在过去把它们全部忽略和扼杀殆尽。因此,她玩弄了这份厚礼
我猜想,伊迪丝·琵雅芙生命最后两三年所受的煎熬是痛彻心扉的。她的痛苦在于不珍惜并扼杀了上天所赐的如此珍贵的礼物。她本该带着责任去呵护它,为之付出心血,努力学习,珍惜并培养自己的天赋,让它变得日臻完美。然而,与之相反,她表现的却是对自己天赋的不屑一顾,让自己幼稚任性的恶习凌驾于一切之上。当我们审视这位艺术家的一生时,也正如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其他艺术家身上所看到的那样,正是她的态度所铸就的矛盾让她处于苦闷之中。本身天赐才华,但她却以一种幼稚的方式驾驭它,不珍惜它。之后,才华突然间失去,她面对的是地狱一般的生活。
或许对于许多人来说,没有这种太阳般耀眼的才华会更好;这样,他们在成长历程中,会对生命拥有更多的责任、友谊和努力。而当我们看到有些人拥有天赐才华和生命的奇迹,每天都努力做得最好,至少是为了证明生命的价值进行自我实现时,我们被强烈地吸引着。
而当我们看伊迪丝·琵雅芙时,却丝毫没有这种感觉。这部电影赞扬并让我们看到音乐和歌喉的美,在跟我们说,生命是可以创造异常美丽的东西的。但同时,对于那些不珍惜梦想的人,人们从他们身上却感受不到丝毫的魅力。许多人甘愿俯身服侍她,是为了能置身其中。
于是,矛盾就在这里:一方面音乐、歌声之美给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她知道如何把人带进这美妙的境地,直至今天,她的某些音色、发音和厚度还是无人能比。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渺小愚笨之人,她因有了一份平白无故得来的才华,而相信上帝可以无偿赐予恩惠。正是这无情的矛盾,即在拥有特殊才华的同时却在浪费它,让伊迪丝·琵雅芙走上偏离之路。
我承认曾是伊迪丝·琵雅芙的歌迷,但我却不得不对她保持一定的距离,持有一定的观点。因为,她是一个不珍视生命最绚烂礼物的人。(熊妤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