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市7部门联合检查奥数班时遭遇尴尬:不仅60多名小学生齐声将检查人员往门外轰赶,闻讯赶来的家长更是含泪呼吁,希望在取缔奥数班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合理上“名校”的途径。
报道中有两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一个孩子在回答记者“你是不是真喜欢上奥数班”的问题时,给出这样的回答:“我不喜欢,但我们都想上好学校。”一个家长哽咽地说:“看着孩子辛苦,我心里也很煎熬。但奥数班至少给了孩子一个机会,让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名校。如果你的孩子辛苦了3年,因为取缔奥数没法进名校,你什么心情?”
60多名小学生齐声轰赶检查人员,学生家长“含泪呼吁”,这样的情景应该与政策制定者之前的想象完全相反。在一般人的观念里,这些家长似乎都比较偏执,而且急功近利,毫不顾及孩子的感受。我们一些教育管理者大概也正是凭着这样的想象,在制定政策时心生“要救孩子于水火”的豪情。但如此却疏忽了一个基本事实:在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教育公平尚在艰难实现中时,这样的“治理”只会堵住普通百姓为数不多的几个“窗户”。走不了“大门”,现在“窗户”也给堵上了,出现上述“尴尬”自然在所难免。
正如报道中一位家长所说,学校之间教育质量有很大差别,所谓名校也是社会原因造成的,按照政策取缔奥数班能理解,但如果只是取缔奥数班,却不能提供一条公平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途径,那么,这样的政策就会伤害机会本就不多的孩子。这句话可谓直指问题核心。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理念高于家长,却忽略了“谁家的娃谁家疼”这个基本常识。子女前途是公众第一关心的问题,手段合理与否倒在其次。
所以,当我们放眼四周,“名校”依旧占据更多资源,千军万马仍旧奔“名校”而去,这时就不能只看到部分家长“逼孩子”的一面。当教育资源的配置明显失衡,尤其素质教育在一些地方还停留在嘴上,最终仍旧要学习成绩“说话”的时候,换成任何人,恐怕都会作出如上述家长一样的“不理性”的选择。
正因如此,我们在承认这7部门良好初衷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问题的本质与核心,那就是顺应公众多年以来实现“教育公平”的呼声,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让孩子们拥有一个相对公平的起跑线上多下工夫。否则,一边是一个个“名校”明摆在那里,一边是对这些“无钱无关系”的家长和孩子围追堵截,这样做的后果就一定还是孩子“齐声轰赶”和家长“含泪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