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
今年以来,纪念辛亥革命的出版物日渐增多。到今年秋天,可望达百余种。
笔记观点:
彼时站在时代前列的志士们,大多是当时一流的知识分子;回头赏味那些才思焕发的语文瑰宝,对于心灵,应有一番别样的滋养。
今年开春以来,各出版社陆续推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相关书籍,到金秋十月,这方面的重点出版物将达百余种之多。就今年一季度已出版的书籍来看,既有文学传记,也有文献选题,还有图文读本等等,有的着重时代背景,有的记事,有的写人,也有的走通俗路线,但这一种流于浅白,似乎为求生动,带有戏说性质。
在阅读这些新出读物之际,不应忘记辛亥革命的一个特征,那就是彼时站在时代前列的志士们,大多是当时一流的知识分子,也即今之所谓思想者、作家、学者……他们本身往往都有专著或文集,其文风、文采、文笔,别有一番特殊风味,较之今人之所著,更有原创作品的精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志士过时有余香。在他们的笔下,有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之真本领,有长风振林、微雨湿花之美感,或怒目金刚,或缠绵悱恻。其人忧愤国事,为民请命,每每牵动国人神经中枢,即枭雄独夫,未敢有与公论抗者;更以践行理想,备尝艰危困苦,携笔从戎,一腔赤心血忱,正所谓“虽千万人,吾往矣”。他们的文章功业,襟抱气概,葆有刚健笃实之美。
徐锡麟文章短小精悍,快捷凌厉,立足点又极高,即使是片缣零札,也有慷慨悲歌、豪迈雄浑的特色,俱呈俯瞰之势,如蛟龙之起于风雨,充溢淋漓流转之气。蔡元培古道热肠,笃厚澄澈;宋教仁严谨朴实、明快犀利,字里行间溢出一种浩气英风。章太炎则浩浩汤汤,视通万里,即使有时故意显示不衫不履的名士做派,也流淌着雷霆万钧之力。
黄兴诗文雄浑流丽,他的《蝶恋花》怀念黄花岗的同袍,“转眼黄花看发处,为嘱西风,暂把香笼住。待酿满枝清艳露,和风吹上无情墓。回首羊城三月暮,血肉纷飞,气直吞狂虏。事败垂成原鼠子,英雄地下长无语。”英雄气概里面,深潜一种古艳和苍凉,其人文价值经久不磨。
马君武论孙中山先生,尝谓“孙君具有一种魔力,能使欧美人士无论其居何等地位,一接谈之后,即倾倒赞美之”,体现在文章和文风上,逐渐养成一种博大、体贴、充溢人文关怀的胸襟;中山先生致力革命四十年,所处的年代,风云变幻,波涛险恶,故其写给友人或部下的短章信函,精神心思无不关切黑暗与光明的消长,眼光心力,面面俱到,从容如此,深情如此。
孙中山先生本人对中文自具一种天然的血缘亲情,领悟之迅捷,情感之熔铸,俱呈飞跃式长进。像《古文辞类纂》、《二十四史》、《骈体文钞》、《论语》、《孟子》等,他都下过苦功,而且他对这些典籍是从文史哲政经多方位立体综合考量体察的,所以对他这位天才的大政论家来说,自然也多有文章、文气、文势、辞藻、句法——这些文体方面和文学性方面的深刻影响,体现在他的书信函札中,形成一种非常珍贵的中西美德精华、中西先进思想融会杂糅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韵。书信不过是一种公文、应用文,可是在中山先生笔下,却是那样地富于历史感、时代感,及人生寄慨。
辛亥人物笔下的各体文字,俱可说是不可多得的文学珍品,就算他们信笔写下的普通书札,也处处可感受到传统语文充满生机的灵动笔力。这些文字、句法恰到好处,句子弹力充溢,简明条畅如哀家梨,读之口角余香;气格高峻,无丝毫磕绊疙瘩,更无浮词赘句。它们稳重大气,又剀切周至,这样的文字,真正是如董桥所说那种“荡漾着优越感的语文”。
几十年来,传统笃实明快的文风迁流变幻,汉语文章几千年来养成的美学基调,流失飘散不少,今之文风,屡屡成为报刊强调的问题。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回头赏味那些才思焕发的语文瑰宝,对于心灵应有一番别样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