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报推出系列报道“高校学报出路何在”后,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每天都有读者来电来信,表达对高校社科学报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抒发对促进中国学术进步的殷切期望。本报今天刊发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仲伟民的来信。我们欢迎读者朋友继续参与“高校学报出路何在”的讨论。
光明日报编辑同志:
您好!首先,我向您们表示由衷的敬意。作为在全国尤其是理论界学术界有影响的大报,您们很有远见地将高校学报出路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讨论,连续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专题报道,的确是抓住了目前学术界的一个极为关键而又被人们所忽略的问题。之所以说这个问题重要,是因为学术期刊不仅对科研活动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在学术评价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高校学报又占据了中国社科学术期刊的半壁江山,高校学报以外的社科期刊也普遍存在着与高校学报相同或相近的问题。因此,抓住这个问题实际上就触及了中国科研体制和学术评价机制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甚至触及了目前人们极为关注的学风问题。
我从事期刊编辑20多年,既办过专业刊,也办过综合刊,深知其中的酸甜苦辣。我和我的同行热爱自己的工作,但同时对目前的期刊现状非常不满,希望通过改革,提高中国社科期刊的学术水平。可是,我也知道,期刊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绝不仅仅是期刊人的事。经过多年的苦苦探索,我们认定新闻出版总署提出的专业化、数字化、集团化是中国社科期刊发展的正确方向。目前,高校社科学报的一批主编们正在探索走专业化的可行之路,并提出了可行性方案,经过艰苦努力,终于付诸实践。就在贵报第三篇报道发表的那天,“中国高校学报系列专业刊”在中国知网上向读者开放了。贵报在这个时候组织这样一组专题报道,是对高校学报体制改革和学报专业化转型的大力支持,我们深表感激。
目前社科学术期刊改制已经启动,学报界的同行们有决心把自己的期刊办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系统的专业期刊。我们希望继续得到贵报的大力支持,更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逐步提升中国社科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建立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改进学风,共同为推进中国学术进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贡献我们的微薄之力。
仲伟民
2011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