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常听人说“若无相欠,怎会相见”?为了充分肯定相见,他们索性将相欠视作了理所当然的理由。既然欠债总是要偿还的嘛,所以相见也就成了必须的。可让我心生疑惑的是,彼此的相见竟会是一种债务吗?相见固然是美好的,而债务有那么美好吗?事实上,又有谁愿意欠下他人一笔债务呢?
试想,你若欠了别人的债务,不论物质还是情感,又怎会心安?只要是欠债,便总得想法偿还,好赎回自己那原本一身的轻松。还债是义务,说不上感激,也说不上爱。
即便是债务,但若属于感激和爱的范畴,自然也就少了欠的意味,人们更愿从帮助的意义去理解。给予帮助抑或接受帮助,因为有慷慨和感恩的赐福,双方的平等关系并未因此而被玷污。那慷慨的给予者不会觉得自己损失了什么,那感恩的接受者也不会觉得自己从此不再自由。慷慨是爱,感恩亦是爱,而爱就是自由。
至于亏欠,则首先失去了这样的自由,没有这样的自由,欠者与被欠者间的关系也就不可能是一种爱的关系。可见,欠,终究还是某种类似于枷锁般的缺陷吧。
我认识这样一对情路坎坷的夫妻,丈夫患有先天性恶疾,妻子仍旧始终不离不弃,倾尽人力物力精心呵护着对方。亲朋好友们在感动着的同时,也都无不惋惜这个女子为此牺牲了自己一生的幸福。因为她的操劳,因为她的贫困,甚至还因为她不能有自己的孩子。可我倒是不肯这么想,为爱心甘情愿做出的牺牲本身不就是幸福吗?你体会不到那样的爱,所以势必体会不到那样的幸福。
然而,一次在我当着这位丈夫的面夸赞他妻子的善良坚强时,他却笑眯眯地说道:“她是前世欠我的吧。”他的妻子只好也跟着附和。一时愕然的我,不得不重新开始审视他们之间这一度令我动容的关系。在这一欠一还的简单债务关系里,真有我曾经以为的爱吗?作为债主的丈夫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妻子的辛苦付出,作为还债的妻子也大可不必有什么抱怨的理由。难道,他们两人想要维持的就是这么一种生意上的两讫关系吗?
显然,他们双方都在逃避着什么,为此宁愿放弃自由,把自己捆绑在一个消极的契约之上。于是,对于一个活生生的爱人的奉献及感激,便沦落成对于一纸冷冰冰契约的共同被动履行。有鉴于此,他们可以没有愧疚,可以没有委屈,但也注定没有同甘共苦的幸福。
在我看来,生命不是债务,生命是馈赠,所以,对于生命我们应有的是感恩而非偿还。子女同父母的相见不是因为相欠,乃是因为对生命和存在的共同热爱。父母听到了子女的召唤,子女听到了父母的召唤,这召唤即生命本身的召唤,正是它才使得父母和子女有缘相见。
同样,那无数的相见也皆不是由于相欠。师生之间的相见是因为知识和真理,但却不是因为知识和真理的相互亏欠,恰恰是因为彼此对知识和真理的热爱与追求。一方传授着爱,另一方则接受着爱,回馈着爱,并延续着爱。
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相见也是缘于二者对健康的热爱,以及对疾病的憎恶。尽管患者有求于医生,医生也帮助了患者,但他们所表明的却是一种成功的合作关系。不单单是患者需要医生,医生也一样需要患者,这需要不是因为亏欠,而是因为疾病针对生命的威胁。何况,在这方面,医生和患者又有着相同的命运,因为医生有可能也会成为患者。患者是一个呼救者,医生则是一个回应的拯救者。在这呼唤与应答之间,建立起来的是充满友善的责任关系。责任源自于爱,它同债务没有任何牵连。
我又想到叶与根的关系情形,它们相连,却并不相见。根在深深的地下,叶在高高的枝上,根为绿叶输送着营养,绿叶在风中唱起感恩的赞歌。叶落归根,当绿叶枯黄凋零之际,它融入泥土,完全化作根的滋养。没有相见,只有相依,没有相欠,只有相爱。
所以,我倒更想说:若无相约,怎会相见?若无相爱,又怎会相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