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立夫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江大河的封冻总是从两岸开始,随着天气越来越冷,一点一点地向中央集聚,终于在极寒之时“合龙”。
撵冰边是封冻之前进行的冬捕,此时江河的中央正在“跑冰排”。不断翻涌撞击的流冰让鱼儿都奔向了水流缓慢容易结冰的稳水区。因为靠近岸边的水流浅且平稳,所以结冰早、冰层厚、冰面平滑,自然成了捕鱼人的快乐天堂。
撵冰边首先要选好地点,这靠的是捕鱼人日积月累的实践经验,是他们对周边环境、冰层特征、水流深浅以及流速走向等因素综合考察后确定的。此举“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很难说尽其中的奥秘。
地点选好后,捕鱼人就在河道上用大斧子、冰镩子、铁锹等工具凿击、清理出一个大概50公分见方的冰窟窿,要彻底凿透,冒出水来。然后,按照之前设计好的下网线路,每隔四五米凿一个冰眼儿,也要凿透冒水。
下网,靠的就是捕鱼人的技术了。在一根长竿子的一头绑紧网绳,从凿开的第一个大冰窟窿把长竿子和网一点一点地下下去。这根长竿子称之为“串杆子”,起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通过这根竿子的带动,把柔软无骨的网按照之前凿好的冰眼儿依次在冰下的水中展开。负责让“串杆子”带动网在冰下听从指挥的是另外一根长竿子,这根竿子前端分叉,按东北方言的发音称之为“叉拨拉”。通过“叉拨拉”对“串杆子”的推送、拨拉,“串杆子”在冰下按照预先设定的路线牵引着渔网运动。渔网都下进去之后,网绳末端要绑在一根小木竿上,小木竿横担在冰窟窿上,以保证渔网不会掉进冰下的水里被冲走。
渔网布好之后,如果不着急捕鱼,就可以收拾工具回家了,过个一两天再来把二次封冻的冰窟窿凿开,拉动网绳收网就是了。如果急着捕鱼,就要撵冰边了。
这是个极其热闹的活儿,几个人在岸边冰面上向着渔网的方向跺脚、扔石头……总之就是要尽可能地弄出大动静来,把冰下的鱼吓得到处乱窜,都撵到渔网里去。鱼受惊时游速快,慌不择路,一头撞在网上,一旦挂在上面就脱不了身了。黑龙江的江河水质清澈无污染,所以结成的冰层也是明净透亮的,水下的一切几乎都可以透过冰层看得一清二楚。
等到渔网上挂的鱼数量差不多了,就可以收网了。拽动网绳,把渔网一点一点地拉出来,上面挂满了鱼,大的小的,肥的瘦的……渔网全部拉出后,再把鱼一条条地从渔网上摘下来,扔在冰面上。嘎嘎冷的天气,不大一会儿,鱼就冻硬了。这撵冰边捕上来的鱼回家一炖,吃起来口感极其鲜嫩,一点儿也不比开江的鱼差。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撵冰边是生活在黑龙江边的劳动人民依靠勤劳和智慧传承的传统技艺,极少有空手而归的情况。对于捕鱼人来说,捕上鱼来当然欢喜,偶尔空手而归也绝不懊恼。在他们看来,捕鱼本身就是一种乐趣,捕没捕着并不重要,关键是要享受这个过程,享受古往今来老祖宗留下的渔猎方式,享受在冰天雪地中“战天斗地”的生存法则和万般豪情。
(选载三)
(《我们的乡愁》中国林业出版社2021年出版 张蕾/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