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3月20日 星期六

    人老耳聋,不只是听不见

    《 文摘报 》( 2021年03月20日   04 版)

        “我爸爸这几年听力越来越差。我们正常讲话他听不到,拍门、打电话也总听不到,大声点说话又嫌我们太吵,都产生家庭矛盾了……”事实上,很多人觉得正常的“人老耳聋”,不仅会让人“听不到”,还会给家庭带来极大困扰。

        老年性聋一般指60岁以上,由于年龄增长而引起听觉器官的衰老和退变而导致双耳对称性听力下降。早期的听力下降有时表现不明显,患者常常主诉“能听到声音,但听不清”,或者日常交流声音大、看电视声音较其他人大等。这些症状常常容易被忽视。

        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进一步下降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交流。比如与人交谈时,常能听到声音但听不懂意思,特别是在嘈杂环境下。这是因为,人们对言语理解需要的不仅仅是感知,还需要涉及大脑相关皮质区域复杂的功能。老年性聋患者听话费力是因为他们对快速的语言处理能力下降;听到后面就忘了前面的内容,是因为他们可能存在短期记忆障碍等问题。

        有老年性聋的老年人会分辨不清声音的来源,过马路时容易发生危险。这是因为,水平声源定位需要依靠声音到达双耳产生的时间差和强度差来进行判定,听敏度降低和时间处理能力减弱会让这一精细功能产生障碍。

        听力下降会导致老人与他人沟通时需要大声或重复说话,这样会增加双方的交流疲惫感,对人际交往产生严重影响。

        老年人出现听力损失和语言理解能力下降,会导致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久而久之变得多疑、猜忌和自卑,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精神问题以及社会隔离现象。如果老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下,会产生极大的孤独感和社会隔离的错觉。

        早期老年性聋患者可能会比同龄听力正常者表现出更差的认知能力,如思维活动变慢、知觉想象能力匮乏、空间觉察能力欠缺等。认知障碍程度与个体听力损失的严重程度呈线性相关,老年性聋可大大增加老年痴呆症的风险。

        目前,还未出现根治耳聋的特效药物,因此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干预,尽可能减少由老年性聋引发的听觉、认知、心理等问题。

        助听器是目前最好的干预方法。助听器不仅对改善听力有所帮助,同时对改善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也有一定效果。此外,人工耳蜗可适用于重度和极重度老年性聋患者。

        在防治方面,建议大家合理膳食、适度运动、科学掏耳,保持良好心态,加强对全身慢性疾病的管理,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要足够重视并及时治疗。

        (《广州日报》3.10 张青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