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5年02月18日 星期二

    零二氧化碳排放、催化剂寿命延长

    科学家成功开发新型制氢技术

    作者:本报记者 晋浩天 《光明日报》( 2025年02月18日 08版)

      【瞧!我们的前沿科技】

      本报北京2月17日电(记者晋浩天)氢能作为未来全球能源体系重要支柱,其生产方式直接关系到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及合作者通过两条互补的技术路径,在高效、稳定、清洁、低成本制氢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与里程碑式进展,可以在不排放二氧化碳的情况下实现氢气的高效生产。相关研究成果于13日、14日连续两天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和《科学》上发表。

      马丁介绍,《自然》刊发的《惰性纳米覆盖层保护铂—氮化钼实现稳定产氢》研究文章,聚焦催化剂“长寿”难题,团队延续了在甲醇和水重整制氢方面的深厚积累,创新性引入稀土元素对催化剂进行改造,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活性产氢催化剂稳定策略。研究发现,通过在铂—氮化钼催化剂表面构筑稀土氧化物“保护罩”,精准保护界面催化结构,在不牺牲催化剂超高活性的前提下,催化剂稳定性大幅提升。“就像一把锋利的菜刀,切菜非常快,但用久了就容易生锈变钝,该研究类似于给菜刀穿上一件特殊的‘防护衣’,让它既能保持‘锋利’,又能‘防锈’,大大延长了使用寿命。”

      马丁说,该新型稀土改性催化剂在甲醇重整制氢反应中展现出超过1000小时的稳定性而未有明显失活,催化剂中每个铂原子可催化产生1500万个氢分子,催化转化数超过了此前报道最高纪录一个数量级。“这一突破为高效、稳定的制氢技术提供了全新思路,为贵金属催化剂的低成本、高稳定性应用提供了可行方案,预计未来将在绿色能源、氢燃料电池、可持续化学工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加速迈向零碳排放的未来。”

      同步发表在《科学》杂志的《零二氧化碳排放的热催化重整制氢》研究文章,则瞄准乙醇和水分子重整制氢的“零碳”目标。团队另辟蹊径,开发了一种高效的铂—铱双金属界面催化剂,通过原子级精准设计、调控双金属—碳化钼界面,不仅实现了水分子和乙醇分子的高效活化,还巧妙避免了乙醇分子碳—碳化学键的断裂,将乙醇—水重整反应从传统的“完全重整”路径转变为“选择性部分重整”路径,在270℃温和条件下实现高通量氢气制备,同时联产高值化学品乙酸,并实现了零二氧化碳排放。“这一重大成果为零碳排放的工业制氢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全球能源体系向低碳化转型,这项突破性催化技术有望成为推动绿色氢能产业的重要助力,助力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马丁告诉记者,寻找可持续的方法生产日常所需产品,并实现未来的净零排放目标,是化工行业面临的关键挑战。氢气因可从天然气中提取而被广泛认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不过,在传统生产方式下,这一产氢过程极其耗能,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从而削弱其环境效益。“我们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路径,可在不排放二氧化碳的情况下实现高效产氢。”

      他表示,稀土改性催化剂显著提升了制氢效率和使用寿命,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氢气提供了可能;而零二氧化碳排放制氢—联产化学品技术,则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绿色化学路径,不仅减少了碳排放,还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这两项技术突破相辅相成,有望从根本上改变氢能的生产和应用模式,为构建可持续能源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