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摘编】
现代伦理学的基本中国话语及其理论体系
樊浩在《江海学刊》2024年第6期撰文指出,伦理道德对中华民族具有特殊的文明史意义。中国是礼义之邦,也是伦理学故乡,伦理学应当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建立中国话语体系与理论体系。现代伦理学和伦理道德发展的中国话语体系与理论体系的探索,首先必须确立基本话语,这就是“伦理”与“道德”,在此基础上建构理论体系。基于中华优秀伦理传统的转化创新,话语体系与理论体系的宏观构架是“话语体系——文化原理——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安身立命”的辩证发展。
论康德的先验哲学与形而上学
韩水法在《哲学分析》2024年第6期撰文指出,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是以其哲学革命为先行前提的,而后者界定了现代哲学的基本领域和主要使命。只有在这个条件之下,康德的先验哲学和形而上学才能得到准确的理解和把握。“第一批判”给出了先验哲学和形而上学的严格的定义,它们都以先天综合判断的元素和条件为核心。从“第一批判”到“第三批判”,先验哲学和形而上学的意义经历了变化。在“第一批判”,道德哲学尚未纳入先验哲学,而“第一批判”所阐述的先验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也并不适用于“第三批判”。不过,三大批判最终都纳入了先验哲学体系,即凡是有先天形式和原理的领域,就必定是先验的所在。但是,只有前两个批判属于康德的形而上学,因为反思判断力既不构成关于对象的知识,亦无客观的立法,从而也就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
秩序、定分和人情:差序伦理何以能“天下一家”
陈赟在《道德与文明》2024年第6期撰文指出,《礼运》作为中国秩序哲学的重要文本,其秩序构建的范式在于以礼制分,以制度化的方式安顿各种名分,由此确立的是差序性的伦理生活,人们之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皆能在其中得到安顿。其方式是将得之于天、不假外求的“性分”具体化到政治-伦理社会中的“位分”和“职分”之中,从而将人的自我确证引入政治-伦理社会的内部。问题是,由名分的符码化与制度化产生的秩序类型以分别为主,如何能够产生合同的效果,进而达到“天下一家”的理想呢?《礼运》的回答是:一方面,人各有分的政治秩序在深层次被引向了向内用力的伦理生活,每个人皆有其上天赠予而人无法予夺的“性分”,人在此内在“性分”中即可上通于天,从而得以自我实现,并获得归属感;另一方面,对人情的引导和治理可使人心由离而合,这是达成“天下一家”的又一关键。
雷锋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维
姚选民在《云梦学刊》2025年第1期撰文指出,雷锋精神内涵丰富,其中蕴含的“信念精神”“大爱精神”“忘我精神”“进取精神”等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核心价值。这些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以及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的思想等有着深刻的内在契合性。新时代新征程,要学习雷锋,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者,就应当大力弘扬雷锋及其传承者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