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文风大家谈】
好的理论文章一般都是通俗易懂的,也就是用人民群众都能懂的话语,揭示主题,阐明思想,让人们能理解、领会。换句话说,好的理论文章一般都具有深入浅出的特点。如何做到既“深入”,又“浅出”,既是一种文风问题,也是一种学风问题。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其《文史通义》中将写文章的弊病归为十大类,分别是“剜肉为疮”“八面求圆”“削趾适履”“私署头衔”“不达时势”“同里铭旌”“画蛇添足”“优伶演剧”“井底天文”与“误学邯郸”,可见多数皆为不切实际、空谈臆造,既不“深入”,又不“浅出”所致。
现实中有些人写文章,故弄玄虚,一味追求某些方面的“高大上”,实则脱离实际,不接地气;有些人大玩辞藻,堆砌概念,好似振振有词,实则空疏无物,无的放矢;还有的过度讲究句法结构,将理论文章写成标语式、口号体,使全文流于形式,读之自然无物。
孔子教导如何为人时提出要“文质彬彬”,认为无论“质胜文”还是“文胜质”都不太好,最好做到“文质彬彬”。其实对于写文章而言,也是如此。
“文”与“质”,在写作方面,也可以换言为“深入”与“浅出”的关系。“深入”就是具有高水平的理论意蕴与学术价值,“浅出”就是要有容易为读者、为大众所接受并理解的表达方式。只有学会“浅出”,才能更好地将理论文章“深入”读者。
要做到“浅出”,首先,在写作动机方面要诚实。要有诚恳传达理论要义的初衷与本意,不能为写文章而写文章,“为赋新词强说愁”,甚至无病呻吟;要端正写作态度,努力将理论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其次,在语言运用方面要朴实。要陈言务去、赘言务去,使文意尽量顺民意、通民情;要以人民大众可以理解的语言讲出深刻的道理、深邃的思想。
再次,在行文论述方面要扎实。好的理论文章,不仅仅是“说教”。要进行“充分说理”,最好是列举事实。
(作者:李玉,系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