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产业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核心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目标,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了系统性改革部署。通过科技创新驱动、数实深度融合、区域协同攻关、优化要素配置等实践探索,各地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筑基固本、战略性新兴产业聚势成链、未来产业开新拓局的现代化产业新格局,在百年变局中推动“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跃升,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夯基垒台、立柱架梁。
始终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牢牢把握先进制造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做优做强经济“压舱石”。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体经济始终挺起大国经济脊梁——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4年领跑全球,220余类工业品产量世界领先,构建起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创造了人类工业化史上的奇迹。当前,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严峻挑战,更需锚定新型工业化道路,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C919国产大飞机为例,其研发和量产不仅是从“造壳”到“造芯”的全链条突破,更是我国自主创新攻关、重构全球产业链的生动缩影。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作用,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跃升,以新质生产力重塑产业竞争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向“智”而行“补短板”,推动传统产业迭代升级,苏州打造化纤织造工业大脑,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贯通产业链数据流,实现单位能耗下降15%、生产效率提升20%。向“新”突破“锻长板”,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海市构筑新能源汽车“自主可控”产业生态,攻克车规级芯片等300多项核心技术,实现关键部件自主化率从45%跃升至82%。向“前”布局“创新板”,抢占未来产业战略制高点,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等地前瞻布局量子计算、6G通感一体等未来产业赛道,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策源地。
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澎湃动能。以“人工智能+”“数据要素赋能”为突破口,促进数字基础设施成为新型工业化底座,数据要素流转激活全产业链价值。黑龙江建成10个数字农业示范县,3.5万台北斗农机驰骋黑土地,推动粮食产能提升20%;重庆“东数西算”枢纽贯通东西,数字经济三年连跨万亿台阶;山西省打响能源革命攻坚战,30座智能工厂建设倒计时,蹚出资源型地区绿色突围的新路。
区域协同攻关、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是锻造现代化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战略抓手。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践中,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正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牵引,重塑“创新策源—成果转化—产业协同”的新型生产关系,例如京津冀三地技术要素交易规模突破7000亿元,河北承接京津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提升24.7%;长三角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实施28个联合攻关专项,在集成电路光刻机、动力电池固态化等“硬骨头”领域取得突破,产业链断链风险下降30%。
全国各地探索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践表明,没有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下,我们要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其核心在于以实体经济为“基底”、以科技创新为“杠杆”、以数实融合为“桥梁”,形成“传统—新兴—未来”产业梯度发展的格局。面向未来,还需在弥合算力鸿沟、促进要素跨域流通、推动标准国际互认等关键领域攻坚,通过“揭榜挂帅”机制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依托“东数西算”工程构建跨区域数字共同体,在更高水平开放中锻造既自主可控又链接全球的现代化产业创新生态体系。
(作者:徐晓明,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