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
午后,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一间会议室外,排着不少科研人员。
教育信息技术学系高级工程师鲁力立抱着一沓文件推门而出,满面春风。
“里面干嘛呢?”记者走上前。
“给成果‘问诊’!”鲁力立热情地介绍,“这是我的‘教育元宇宙未来课堂’项目资料。成果出来后,很多来考察的,但我也不知道应该跟谁合作。听说学校开了科技成果转化‘门诊’,我立刻预约了!刚才聊了一个多小时,思路一下子打开了!”
“谁在‘坐诊’?”
“都是产业转化领域的专家!”鲁力立笑了,“他们不仅给出详细的解决方案,还有资源支持呢。”
“由于‘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一些科技成果虽然很好,但没法从‘书架’走向‘货架’。我们搭建这个平台,引入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把脉问诊’,就是希望能拓宽转化路径,降低转化风险。”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施国跃告诉记者,“‘首诊’反响很不错,以后我们每个月都会邀请专家来‘坐诊’!”
(本报记者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