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笔谈】
近年来,北京市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努力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生态兴村富民道路,激活首都乡村全面振兴新动能。近期,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主题,笔者在北京市选点开展了一系列走访调研——
延庆区四海镇:算好绿水青山这笔经济账
四海镇青山环绕、林海绵延,“四季花海”远近闻名。近年来,该镇率先推出“绿水青山使用费”生态权益交易模式,探索出一条生态产品价值可量化、能变现的绿色发展新路。
摸清底数、明确产权,是生态资源转变为生态资产、资本的要求,更是乡村生态产品参与市场交易的前提。为此,四海镇核查编制了全镇资源、资产及产权清单,形成17.4万亩土地资源清单和2.57万平方米可利用资源台账,为下一步生态产品价值的核算和变现提供了依据。
在黑汉岭村,集工坊、住宿、餐饮、乐园、农场于一体的乐享妫川花海乐园,受到诸多游客青睐。这是该村采用“村企合作”模式,盘活闲置14年的原黑汉岭中心小学,修旧如旧打造的文旅综合体。“每处民宿每年上交1万元的‘绿水青山使用费’,仅这一项,每年集体经济可增收7万元。”黑汉岭村党支部书记史云龙说,不少村民在花海乐园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保护生态环境的劲头更足了。
在岔石口村,村集体通过与旅游投资公司合作打造艺术家公社,每年能获得7万元的“绿水青山使用费”。“山涧、溪流是岔石口村原本的生态,我们将其转化为生态产品,通过市场经营主体让游客享用,同时在村集体与市场经营主体间进行生态权益交易。”四海镇副镇长王静说。
目前,四海镇有7个村吃上了这样的“生态饭”,通过生态权益交易模式,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47万元。这些收益后续将用于环境长效管护、生态资源保护等支出,形成“优美的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民宿游客享受生态产品—民宿经营主体向村集体支付‘绿水青山使用费’,在壮大村集体收益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管护”良性循环。
密云区冯家峪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蜜”方
中华蜜蜂是我国特有的优良蜂种。它耐低温、抗病性强,善于搜集零星蜜源,对山区植物的生存和繁衍有着外来蜂种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密云区三面环山,是北京市养蜂第一大区。然而,由于农药过多使用以及外来蜂种引入等原因,密云区中华蜜蜂的数量一度急剧减少,到本世纪初仅余不足40群。
位于密云西北部深山区的冯家峪镇,坐拥山场27万亩、蜜源植物上千种,中华蜜蜂数量高达2万多群,被中国养蜂协会授牌为北京首个“中华蜜蜂小镇”。在该镇的北京保峪岭养蜂专业合作社,蜜蜂免费分发,蜂蜜统一回购,蜂农只需按照合作社的标准养殖,年产蜜量达15万公斤,收购价是意蜂蜂蜜的6到10倍,年收入几万元至十几万元。
冯家峪镇建有全国最大的崖壁景观蜂场。走进蜂场,百米崖壁上,几百个蜂箱错落悬挂,蔚为壮观。从2018年开始,每年秋季,这里都会举办中华蜂割蜜节,“蜘蛛人”攀绳悬崖割蜜的场景令人叹为观止,新采的新鲜崖蜜更是物以稀为贵。“为了保护野生崖壁蜂群,我们两年才取一次蜜,每次只取走三分之一,量很少,加上采蜜难度大,所以崖蜜价格高达1600元一斤。”北京保峪岭养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小力说。不仅如此,崖壁景观蜂场还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产业。“中华蜂割蜜节成为密云区文旅节庆的重要品牌。”冯家峪镇挂职专家李玉华补充道。
从濒临灭绝发展到如今种群数量达到2万余群,从农户分散养殖到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蜂农”模式,冯家峪镇的中华蜂养殖产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目前,该镇已经在蜜蜂种业、养殖、产品深加工、授粉以及文旅融合等方面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按郭小力的谋划,“今后将逐步开展数字化蜂场、研学科普、蜂疗体验等产品的开发运营,继续做大做强中蜂产业,提升产业附加值,带动社员增收致富”。
门头沟区炭厂村: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
过了门头沟区妙峰山再往西,就到了炭厂村。炭厂村因明清时期供应京城皇宫取暖的木炭而得名,20世纪50年代,烧炭业逐步退出后,村子成了荒山沟。“村口那个臭水沟味道特别难闻,村里石块路坑坑洼洼的,可难走了,年轻人都跑出去打工。”村民李宝玉回忆说。
后来,村里人尝试过种杂粮、栽果树、搞养殖,但都收效甚微。直到2008年,村两委班子决定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启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改善乡村水环境状况,成功打造神泉峡景区,炭厂村走上生态旅游的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治理后的炭厂村,夏可览莲听蛙鸣,冬可赏雪观冰瀑,四季美景引来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一般年份的话,仅冰瀑开放的4个月,景区的客流量就能达到11万人,营收360万元。”炭厂村党支部书记邢卫兵介绍说。
炭厂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后,获得感最强的还是村民。2009年甫建,神泉峡景区就借鉴股份制的产权组织形式、经营和分配方式,让村民以资源入股,年底按利润分红。此外,景区还提供果林管护、管水、保洁、售票、旅游接待、引导等多种就业岗位,为村民带来另一份收入。
受益于景区,村里的民宿和餐饮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全村一共210户人家,民俗旅游接待户就有30家,回乡创业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据悉,2023年炭厂村全村经济总收入1200万元,人均劳动所得超过2万元。
在邢卫兵看来,农民是绿水青山的主人和守护者,应该充分享有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带来的收益。“炭厂村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使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获得的转化收益与农民的福利挂钩,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和创业增收,更好地激发了他们保护绿水青山的内生动力。”
乡村地区生态资源丰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强,是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战场。如何发挥乡村生态资源优势,打通乡村地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通道,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成为当前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北京的探索与实践表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乡村振兴在实施路径方面高度契合——通过发挥乡村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可以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回流,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功能开发,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生态建设处副处长李源茂总结道。
通过调研,笔者深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乡村振兴是过程复杂、内容多元的系统工程,必须以实践需求为核心,找准农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与发力点,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动全社会多维度广泛参与,切实提高乡村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与人民群众幸福感。
(作者:赵 姜,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数据科学与农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宋 彬,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数据科学与农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