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02日 星期二

    浙江海洋大学:健全“三共三互”机制 合奏海洋科技人才引育新乐章

    作者:卢金树 陈杰辉 姜华帅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02日 16版)

      浙江海洋大学以校产城融合发展理念为指引,与舟山市全面联合实施“人才强市兴校”战略,建立健全“三共三互”协作机制,努力提升人才集聚力、创新策源力和生态涵养力,创新制度10余项,协作引育国家级、省级海洋科技人才百余人,赋能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

    完善“三共三互”协作机制

      全面构建共商互促机制。双方推行校地共商互促机制,成立校地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定期研究解决体制机制改革和人才政策保障等难点痛点问题,签发签订系列校地合作专项纪要和合作战略协议。建立健全校地“人才工作月报”制度、校地专业人才合作交流制度、高校服务企业科研岗位政策制度、校地领导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等制度,推动校地人才工作各项举措落实落细。

      全程实施共办互助机制。校地联合开展赛会论坛引才,创新“赛会论坛联办”“线上线下同步”“云聘会”等工作方式方法;建立共同举办、共同管理机制,联合发布工作方案、邀约青年人才、推介人才政策、承办赛会论坛、承担活动经费、申报人才项目等。

      全域实现共享互通机制。按照“合作共赢、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共赢发展”的原则,校地充分发挥各自特色优势,推进人才共引共育、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和服务共融,合力提升人才引育的协同力与竞争力。目前校地已共享互通人才飞地、人才创业园(中试基地)、人才公寓、人才公园、人才之家、人才智汇餐厅、海外工作站(派驻机构)、海外引智引才专员等资源。

    聚焦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建设

      在舟山市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响应国家“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等战略,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校内校外双循环”开放办学模式为抓手,务实推进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建设。

      高精尖人才集聚有亮色。近5年,校地联合引育国家级海洋科技人才21人,省级海洋科技人才35人;3位学者入选“高被引”榜单,4位学者入选全球前10万名科学家榜单,9位学者入选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在海洋科学、水产、船舶与海洋工程等学科集聚了一批国际知名、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

      学术生产力提升有成色。近5年,校地累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6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1项。严小军研究员获得“东海渔业资源一体化修复与海洋牧场构建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该项目是浙江省“十四五”承担的首个农业领域部、省联动项目。学校通过优化学科和人才布局,大力发展和培育“海洋+”“+海洋”学科增长点,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工程学、化学、环境生态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海洋科创平台建设有特色。校地共建浙江海洋大学创新应用研究院、舟山渔业育种育苗科创中心,创建省级及以上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等创新引智载体10个,共建舟山市海大科学技术研究院,获首批浙江省科技大市场建设试点单位,牵头实施舟山船舶行业“机器换人”工程,使相关企业增长效益超10亿元;共建浙石化学院并获首批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校地共建海洋科创平台规模层级再获新突破;连续10年组织开展教授博士下基层和派驻科技特派员活动,深入渔村建设科技小院和共富实验室。截至目前,校地累计共建国家级海洋科创平台4个、省(部)级海洋科创平台29个、中外合作海洋科创平台8个。

    积累校地合作经验

      强化政治引领。校地自觉把人才工作置于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中,搭建人才参政议政、作用发挥的平台,创新身份吸纳、评优吸纳、活动吸纳等形式,常态化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切实强化政治引领在校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中的作用。

      聚焦特色优势。双方围绕现代海洋城市建设,聚焦校地海洋特色科创平台,深挖海洋基因,描绘“海洋+”事业蓝图,讲好“舟山·海大”故事;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在人才引育中的靶向作用,联合打造海洋特色人才港,增强特色科创平台的人才“蓄水池”功能;以特色优势构筑人才链,以人才链引领支撑创新链、产业链发展,以人才优势激发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

      完善协作机制。双方以协同创新为理论指导,以校地人才合作备忘录为起点,创新有利于海洋科技人才引育的政策制度补给,扩大校地人才新政叠加效应,迭代升级“舟山人才码”;完善校地人才工作联动机制,明确协作目标、责任清单,实行校地人才互派挂职交流,启动人才引育“加速键”;创新校地引智资源平台共建共用方式,不断完善校地人才引育协作机制。

      (作者:卢金树 陈杰辉 姜华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