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23日 星期六

    大爱无疆 善德永存

    ——读《苍生大医》

    作者:杨晓升 《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23日 12版)

        2021年,中宣部授予李桓英“时代楷模”称号。选自《苍生大医》

        《苍生大医》 李琭璐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麻风病是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甚至恐惧的病种。20世纪五六十年代,麻风病在我国广东、广西、四川、云南、青海等地流行,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由于身体残疾,又怕传染给周围的人,麻风病人乃至家属常常遭受歧视和驱赶,他们或躲入深山老林,或到处流浪。

      一位心怀大爱的医生——李桓英,走进麻风村,以自信的微笑和鼓励的目光,唤回病人和家属的信心。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李桓英,1921年8月17日出生于北京,2022年11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她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生前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2019年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2021年入选“3个100杰出人物”。2021年8月20日,中宣部授予李桓英“时代楷模”称号。

      这是一位成就卓著,极富悲悯情怀和人间大爱,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的传奇医生,也是一位个性鲜明、富有文学光彩、值得书写的精英女性。日前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苍生大医》一书,浓墨重彩地为读者展现了李桓英的传奇人生和人性光辉。

      《苍生大医》写出了李桓英的仁爱之心和悲悯情怀。当年,在云南麻风村,见大家都怕麻风病人,李桓英这样要求自己和同事:“医生的言行会影响病人和周围的人。医务人员不怕疾病,不歧视病人,是最起码的道德。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她还说:“我在乡下巡诊时,从不穿隔离衣,不戴橡胶手套,顶多穿个白大褂,和病人在床边聊天,并且主动跟他们握手、拥抱,和病人像亲人一样相处。这样,他们才能信任你,放下戒心和你交流。”

      李桓英亲自给大家示范怎么看病人,怎么摸神经,怎么检查,然后带着大家一步步做。从那以后,大家慢慢开始适应,逐渐不害怕了。她跟同事们说:“麻风病的传染性是很低的,可防可控不可怕。你们不要怕。”李桓英还劝慰病人,“好好吃药,很快就会康复”。

      书中写道,在云南麻风村,李桓英团队筛选出47位多菌型麻风病人,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开展治疗。然而,患者根本不愿吃药,更别提按剂量、按时间规范化治疗。李桓英的办法很简单,她带着基层麻防工作站的医生一起到患者家里,背着药箱,从简易铝箔中挤出药,放到病人手里,她甚至还帮他们倒水,看着病人把药放到嘴里咽下去才离开。李桓英是一个“异类”:她住在麻风村,与病人同吃同住,到了服药时间,她拿着药,递上水,亲自喂到病人嘴里。有些病人卧床不起,李桓英就亲自为病人服侍。因为备受歧视而变得冰冷的心渐渐被她焐热了,47位病人再次按照实验要求继续吃药。27个月后,李桓英结束了在云南省勐腊县的短程联合化疗试验。经过检查,这些参与实验的麻风病患者全部治愈,无一例复发。

      《苍生大医》写出了李桓英的爱国情怀和崇高境界。李桓英出身名门,早年以优异成绩先后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和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不到30岁被推荐到初创的世界卫生组织工作,因常年在印尼、缅甸等热带国家和地区为当地穷人进行医疗救治,遂萌生回国服务的念头。她认为虽然医学无国界,但医生有祖国,医生首先应当为自己国家的患者服务。正是基于内心的这种理念,36岁的李桓英作出了有生以来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回到祖国去!她婉言谢绝了世卫组织继续任用的邀请,放弃了优厚的工资待遇和舒适的生活条件,要用自己在国外学到的医学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

      20世纪60年代,李桓英的父母放心不下她,专程从美国到香港看望,一见面就动员李桓英和他们一起回美国。李桓英望着年迈的父母,袒露了心声:“国内生活确实艰苦,但是,苦的不是我一个人,很多人缺吃少穿、体弱多病。作为医生,我这时候离去,还不如当初不回国。”她动情地说:“我回到中国,比在美国心情舒畅。能为祖国人民服务,我感到自豪。”

      1980年,她被派到美国短期学习,回国后她一心扑在麻风病的医治和研究上。

      在待遇问题上,50年代刚回国时,组织上问她工资该怎么定级。李桓英说:“我是回来工作的,不是要级别的。”组织上又问她有何要求,李桓英想,自己没要求,也不在乎工资,一个人好生活。此后几十年,在职务与级别问题上,李桓英从没有计较过,一种听之任之的态度。她的级别也再没有提升过,虽然已经名声在外,级别依然是技术七级。直到因为推进麻风病试点工作遇到了困难,她才想到去提高自己的职级。一直以来,她的心里装的全是患者。

      李桓英不惧怕衰老,亦不畏惧死亡。她为了给患者治病,若干次在云南、四川遭遇险情,锁骨骨折、肋骨骨折、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几乎九死一生,李桓英从不主动提起。她把生死看得通透。有领导探望她时问道:“您的身后事如何处理?”她哈哈一笑:“房子都已经处理好,剩下的钱不多。我也不留骨灰,就撒大海吧。”毫无疑问,这是一位将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祖国的爱国主义者。

      《苍生大医》写出了李桓英的独特个性和人格魅力。平时在单位上班,李桓英不许同事做与工作无关的事,一旦她发现会毫不留情地上前阻止,将正通着的电话掐断;交代的工作同事如未按时完成,会遭到严厉的训斥。李桓英常常告诉同事:“实验文章和数据要拿到国际会议上去宣读,我们代表的是国家。如果错了,受到影响和损害的是国家的声誉呀!”

      她要求同事都要全身心干事业,对待事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尽管工作上要求严苛,李桓英在生活中对同事却是有温情的一面。李桓英听说司机喜欢收集硬币,待她出国回来再坐这辆车时,就送给司机一套纪念版硬币;同事们的喜好,李桓英都记在心里,不时给大家一个惊喜;同事王非挨过李桓英训斥,可后来调换岗位不是同事了,李桓英对王非很友善,自己的生日与王非是同一天,她每逢生日吃蛋糕,都不忘记招呼王非一起庆祝。

      书中还写道,年轻人都见识过李桓英的“抠”。碰上开会吃盒饭,盒子是一次性的,用完本应该直接扔掉,李桓英却一定要把饭盒洗干净后留着再用。李桓英有时也很大方,云南有一位皮防站工作人员眼睛不好,生活困难,李桓英悄悄拿出工资帮他买药治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彰显出李桓英的独特个性和人格魅力。

      (作者:杨晓升,系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