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中小学寒假开始,春节氛围日渐浓郁。探寻本地年节文化成为深受学校师生欢迎的假期研习任务。不少地区、学校就以写福字、送春联等传统又喜庆的方式,开启了温馨快乐的寒假生活。这是生动鲜活的教育实践,向社会展示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成果;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探索,在温暖阳光中飘逸的不仅是翰墨书香,还有厚重的传统、幸福的当下和令人期待的未来。
寒假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时机。近几年,关于年节文化的中小学寒假实践任务越来越丰富、成熟。如各地积极探索的“寻访中国年”系列活动。围绕“了解当地春节文化传统”的活动要求,各中小学广泛开展“舌尖上的中国年”美食制作、“指尖上的中国年”民俗传承、“足尖上的中国年”年味寻找、“镜头里的中国年”主题摄影、“记忆里的中国年”调查研究、“幸福里的中国年”短视频创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聚焦学生成长,挖掘年节文化内涵,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家乡认同感。
美食制作、民俗传承、年味寻找等活动开放性相对较大,适合所有学生;摄影、调查和短视频制作则需要一些知识基础甚至是专业能力基础,适合小学高年段或初高中学生。各中小学应根据学生年龄、阅历等特点,鼓励其自主选择参加各类活动。小学低年段学生还可增加“画笔里的中国年”生肖故事画创作、“音乐里的中国年”年节歌学唱等活动,高中学校可增加挖掘代表性年节物象内涵等系列活动。如以最常见的春联为媒介,拟制春联内容、书写春联、从春联内容和形式的变迁调研社会变化等。这些都是融实践体验和价值追寻于一体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收获和成长。
广大中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最重要主体,理应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让每一个学子都自信且充实地迈向未来。
其一,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国学知识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内省修身也只是其教育价值之一。对教师而言,一是突破应试观念的限制。教材中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不能只是作为知识与考试素材而存在。要主动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治世本领和家国情怀,并以适宜方式教授给学生。二是突破专业学识的限制。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不少微言大义的表述,教师要做好深入透彻的研究,努力用深入浅出的生活事例向学生们做好阐释。还可延请专家名师就其中某一专题开展讲座指导,以理论高度和深度引领中小学生精神成长和价值形成。
其二,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艺术。一是采取艺术的方式,寓教于乐、寓庄于谐。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常以篇章或语段形式出现,中小学生对其“有趣”的关注远大于“有用”,可采用口诀、顺口溜、曲艺等形式,设置戏剧性冲突,穿插传统故事讲述、演讲、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二是融入学生日常校园生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教育追求的艺术境界。在积极组织重大传统年节活动的同时,更要注重日常教育活动的“潜移默化”。学校要办好学生社团日常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话剧社、舞蹈队、乐团等的校园展演和体验交流之中。学校还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通过校园主题景观、楼宇走廊宣传和班级黑板报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教育。
其三,确保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所要达成的最终成效,不是学生机械地诵读、记忆,而是引导他们常态、积极地品味、践行。一是用现代眼光辩证选择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三字经》等很受小学低年段欢迎,常被用作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其中确有正心养性、立身行事的格言警句,但也不乏落后思想与观念。因此,学校和老师须认真审视、辩证选择教学内容。二是以课程整体设计推进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现阶段,课程化实施可以基础学科课程为根,校本课程为特色。比如,高年段学生的“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应以教材选文为基础,加上教师、备课组的自选文章,形成一个小专题,从教学内容、时间、方式和测评等多方面加以整体设计,既兼顾学习的基础性与拓展性,也为提升教育效果提供评价依据。
(作者:杨培明,系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