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执矩,女娲执规,这就是最初规矩的雏形……”近日,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氏祠廉政教育基地内,现场教员何建航正为全县镇街青年干部现场讲解武氏祠汉画石刻伏羲女娲图,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入挖掘的廉洁基因正成为引导青年干部自觉提升纪律规矩意识的“活教材”。
在江西,省博物馆的青年员工和志愿者一起,利用馆藏珍贵历史文物和古代艺术精品,以讲好文物故事为着力点,策划推出数字文化产品《1分钟趣读文物》系列短视频,50余个短视频单个阅读量均破百万,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了起来……
近年来,山东、福建、江西等地勇担文化使命,深耕人文沃土,聚力守正创新,推动文化“两创”工作不断走深走实、出彩出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发展中历久弥新
“张大娘我淘完了米,快把那饭来办呐,想一想又是忙来又是喜欢……”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黄河中学三年级二班吕剧课上,学生田子禾用稚嫩的童声唱着吕剧传统剧目《张大娘淘完了米》里的经典唱段,有板有眼,有模有样。
这是东营区自编地方校本教材《吕剧·传承》在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缩影。2022年,该区启动“吕剧进校园”校本课程标准化工程,将《吕剧·传承》纳入学校音乐课课程,并配备了教案+PPT“资料袋”、吕剧动漫等,深受师生喜爱。
“《吕剧·传承》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形式新颖活泼,孩子们都很喜欢!”东营胜利一小音乐老师宋翠翠说,开设吕剧课,讲授吕剧的起源及吕剧独特的文化特色,能很好地将这些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根植到孩子们的心田。
与时代结合、与生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发展中历久弥新、光彩夺目、生机勃勃。近日,记者在山东、江西、福建等地采访时了解到,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传承发展的队伍中。
近日,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小璜镇孙圳村罗汉灯第29代传承人孙发生又来到小璜小学,对热爱灯彩文化的学生开展傩舞、杂耍、武术等培训。“经常来喽,‘大罗汉’老带新,培养‘小罗汉’。”他笑着说。
江西省级非遗罗汉灯已有500多年历史。“罗汉灯如今的传承弘扬,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孙发生说,其表演的服装、道具均由地方政府出资,每逢举办大型文化活动,都会邀请罗汉灯前来表演,并让罗汉灯到广东、台湾等地参加文化交流。
每逢佳节,福建漳州古城的一条小道上,一些艺人会在这里表演木偶戏,喧天的锣鼓和醇厚的唱腔将人群吸引到三尺见方的舞台前,非常热闹。这条漳州非遗一条街,还设有非遗小课堂、非遗互动体验、非遗曲艺表演等。
近年来,漳州不断加强非遗资源的挖掘整理、内涵阐释和价值利用,培育有代表性的非遗旅游精品线路,推动越来越多的非遗从田野巷陌中走出来,在人们的看见、了解与热爱中,激发起传承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奋进力量
在福建南平建瓯市第一小学,朱子文化长廊古韵芬芳,一块块石制展板上,朱熹故事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形式呈现在众人面前;一幅幅精美的学生版画作品展示在道路两旁。
“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将朱熹‘居敬涵养’的精神带到课堂上,这一精神的应用生动地体现在书法课上。”建瓯市实验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范吉明说,“同时,学校还以朱子文化主要思想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少先队活动,让学生在其中感悟朱子文化。”
近年来,南平市健全传承保护体系,守护朱子文化根脉,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朱子文化教育资源,开设朱子文化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我们争取到2025年,在全市培育朱子文化传承示范校12所,持续推进朱子文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培养富有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南平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銮对记者说。
连日来,记者在山东、江西、福建等地采访,深深感受到,文化自信的种子遍撒大地。各地紧紧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本,勇于创新、与时俱进,不断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奋进力量,自觉承担起新的文化使命。
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市场营销专业的“第二课堂”上,“中华老字号品牌巅峰对决赛”正在进行。2021级学生黎进和小组同学的参赛项目是情景剧,他在剧中扮演中华老字号丝绸品牌“瑞蚨祥”的东家孟洛川。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打造了‘第二课堂’品牌活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宋伟说,“第二课堂”通过案例讲解、海报展示、情景剧扮演、即兴策划等多种形式,带领学生分组研究中华老字号品牌背后的经营哲学,探讨新时代突破路径。通过以文化人,以境育人,让中华文化的能量源源不断渗入学生心田,培育新时代青年的文化自信。
(本报记者赵秋丽、胡晓军、高建进、李志臣、马跃华、刘艳杰、李玉兰、冯家照、王洋、苏伟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