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10日 星期五

    《西游记》里的美食

    作者:李天飞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10日 16版)

        在重彩工笔画《大闹天宫·下界为王会亲朋》中,刘继卣描绘了美猴王花果山宴饮场景,其中酒器精致,各色瓜果梨桃鲜美异常,不输天宫的蟠桃宴。资料图片

      《西游记》堪称明代社会的百科全书,神话传说、政治历史、社会风俗无所不包,而其中的美食,就是个很值得谈论的话题。

      《西游记》里的很多故事都和美食有关。如果将《西游记》里的食物大致归纳一下,可分为两大类:神仙食物和凡间食物。

      《西游记》里的神仙食物,最有名的莫过于天上的蟠桃和镇元大仙的人参果了。如果仔细读一读原文,你会发现,这两种美食未免太相似了:都是神仙所种;都是吃了就可以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老;都是珍贵无比,等闲之辈无缘获得。人参果是三千年一开花,六千年一结果,九千年才能成熟;而最上等的蟠桃也是九千年才成熟。为什么这两种食物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呢?

      事实上,这两种食物本来就是同一个来源。

      西王母种蟠桃,这个故事至少在魏晋之前就出现了。《西游记》把蟠桃园写在天上,然而在早期神话故事中,却是由西王母种在昆仑山上的。例如约成书于魏晋之间的《汉武内传》:

      (王母)又命侍女索桃,须臾,以盘盛桃七枚,大如鸭子,形圆,色青,以呈王母。母以四枚与帝,自食三桃。桃之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辄录(收起)核。母曰:“何谓?”帝曰:“欲种之耳。”母曰:“此桃三千岁一生实耳,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如何!”

      这里的西王母就来自昆仑山,给汉武帝吃了四个仙桃。“几千年一成熟”的情节也已经出现了。

      直到宋代取经故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蟠桃也还是长在地上。猴行者护着玄奘法师路过西王母池,用金锡杖敲下了三个桃子。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玄奘看见高大的蟠桃树,想吃一个。猴行者说,我曾经偷过,受到惩罚,这次绝不敢偷。正在这时,树上有三颗熟透的桃子掉进了池里。猴行者就用锡杖在石头上敲了三下,从池中先后出来三个小孩。第一个自称三千岁,第二个自称五千岁,第三个自称七千岁。猴行者将第三个小孩变成一颗枣,让玄奘吃下。等取经回来经过四川时,玄奘才把核吐出来,从此四川便出产人参。

      很明显,这个故事就是今本《西游记》“偷吃人参果”的原型。后来西王母的蟠桃树,在今本《西游记》分成了两股,一股被带到了天上,形成了天宫蟠桃园故事;一股留在地下,形成镇元大仙人参果树故事。

      为什么蟠桃种在昆仑山上呢?因为昆仑山在中国神话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宇宙山”(神话学概念,象征世界的中心,人神交流的通道),而蟠桃树就是神山上的“生命树”,能够让人延长生命,给人以生命活力,蟠桃自然就是“生命果”。

      “生命树”或“生命果”的传说,见于许多民族的早期神话。例如《圣经》里就有生命树、生命果的故事,伊朗神话里也有“豪麻”或“豪摩”(一种能够榨出生命之水的植物)。此外,在《山海经》《淮南子》中,记载昆仑山上有甘木、不死树等,也都是“生命树”的神话。比如:

      有不死国,阿姓,甘木是食。(《山海经·大荒南经》)

      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璇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淮南子·地形训》)

      昆仑山在早期中国神话中,本来也是众神的都城。但是随着神话故事的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众神就渐渐离开了昆仑而住在了“天宫”。于是西王母也就顺理成章地带着蟠桃园挪到天上去了;而在地上留下了一个影子,这就是人参果。

      如果说《西游记》里的神仙食物带着远古神话的神秘气息,那么其中的凡间食品,却着实是对当时明代社会的写实,甚至可以当作一幅幅风俗画来看。

      凡间食品,大致可以分为素斋,面食、甜点,野菜三个方面。下面就依次看一看。

      唐僧师徒是僧人,经常要吃素斋。《西游记》里常吃的素菜,莫过于像下面这样的:

      快些儿刷净锅灶,办些香蕈、蘑菇、茶芽、竹笋、豆腐、面筋、木耳、蔬菜,请我师徒们下来,与你令弟念卷《受生经》。(第三十五回)

      那八戒那管好歹,放开肚子,只情吃起。也不管甚么玉屑米饭、蒸饼、糖糕、蘑菇、香蕈、笋芽、木耳、黄花菜、石花菜、紫菜、蔓菁、芋头、萝菔、山药、黄精,一骨辣噇了个罄尽。(第五十四回)

      最常见的就是蕈类、竹笋、木耳、豆腐、面筋这几样。而且,吃笋特意要吃“闽笋”,在灭法国:

      那妇人越发欢喜,跑下去教:“莫宰!莫宰!取些木耳、闽笋、豆腐、面筋,园里拔些青菜,做粉汤,发面蒸卷子,再煮白米饭,烧香茶。”(第八十四回)

      闽笋到今天也是非常有名的,产于武夷山区。但是卖到外地的,一般都是笋干。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二·竹笋》:“南人淡干者为玉版笋、明笋、火笋,盐曝者为盐笋,并可为蔬食也。”明清时,福建做闽笋生意的商人甚至成立了商会,这就是笋帮公栈。

      《西游记》作为民间读物,尽其想象力来描写大唐皇帝的御膳房,御厨们做出来的素菜又是什么呢?其实也不过如此:

      烂煮蔓菁,糖浇香芋。蘑菇甜美,海菜清奇。几次添来姜辣笋,数番办上蜜调葵。面筋椿树叶,木耳豆腐皮。石花仙菜,蕨粉干薇。花椒煮莱菔,芥末拌瓜丝。几盘素品还犹可,数种奇稀果夺魁。核桃柿饼,龙眼荔枝。宣州茧栗山东枣,江南银杏兔头梨。榛松莲肉葡萄大,榧子瓜仁菱米齐。橄榄林檎,苹婆沙果。慈菇嫩藕,脆李杨梅。

      不过是常见菜品而已。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蔓菁(或芜菁、大头菜)曾是古人的主要蔬菜,甚至进入主食的领域,荒年就指着它度过。今天,我们的食品太丰富,所以芜菁吃得少了,有时会被当作咸菜。有些地方还吃芜菁饭,和烂煮蔓菁也是一种做法。在大唐御膳房的宴席上,竟然是第一道菜,这说明《西游记》作者还是民间的思维。

      另外,唐太宗御膳房里,还有一道“蕨粉”,其实就是蕨根粉。把野生蕨菜的根洗涤、捣碎,过滤出淀粉,晒干后制成粉丝。今天饭店里也能吃到这道菜。今天当然是当小菜吃了,过去可是救荒的东西。清朝贵州人龙绍讷甚至有一篇《蕨粉赋》,专门讲饥民是怎么靠蕨根粉度过灾荒的。这些东西能上《西游记》御宴的席面,或见作者不脱底层社会的气息了。

      除了蔬菜,《西游记》里还写了不少主食和甜点,比如:

      宝妆花彩艳,果品味香浓。斗糖龙缠列狮仙,饼锭拖炉摆凤侣。(第六十九回 朱紫国)

      蒸酥蜜煎更奇哉,油札糖浇真美矣。(第八十八回 玉华州)

      那呆子还变做老君。三人坐下,尽情受用。先吃了大馒头,后吃簇盘、衬饭、点心、拖炉、饼锭、油煠、蒸酥,那里管甚么冷热,任情吃起。(第四十四回 车迟国)

      这里的拖炉就是“拖炉饼”,一种小酥饼,用两只炉子上下放置烤制。据说张家港一带今天仍然盛行。饼锭就是圆形小饼。油札、油煠都是油炸的意思。

      斗糖龙缠,即斗糖斗缠。这其实是一种带造型的甜点。《格致镜原》卷二十三引《事物绀珠》:

      缠糖或以茶、芝麻、砂仁、胡桃、杏仁、薄荷各为体缠之。

      明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养生部》里的糖缠制法:

      凡白砂糖一斤,入铜铁铫中,加水少许,置炼火上镕化,投以果物和匀,速宜离火,俟其糖性少凝,则每颗碎析之,纸间火焙干。

      狮仙,也叫兽糖,是用模具浇成的狮子、八仙形状的糖果,现在称糖人、糖狮子。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造白糖附造兽糖》:

      凡造兽糖者,每巨釜一口,受糖五十斤……下用自风慢火温之,看定火色,然后入模。凡狮象糖模,两合如瓦为之,杓泻糖入,随手覆转倾下。

      把模子去掉,就露出造型了。宴席时摆在桌子上,既可观赏,也可食用。除了走兽外还有“鸳鸯锭”,就是做成鸳鸯形状的糖。其实,明朝人和我们今人的心态也很相似,既追求好吃,也追求好看。这种食物因为费工费料,算作一种奢侈品,在明代甚至遭到清官海瑞的禁止。

      《西游记》第八十六回专门提到了野菜。唐僧师徒在隐雾山救了一个樵夫,樵夫为他们上了一桌野菜席:

      嫩焯黄花菜,酸齑白鼓丁。浮蔷马齿苋,江荠雁肠英。燕子不来香且嫩,芽儿拳小脆还青。烂煮马蓝头,白熝狗脚迹……

      前前后后列举了几十种野菜。当然,不可能一顿就上这么多野菜。这只能说是作者在特意炫才,或类似相声《报菜名》的“贯口”,用于评书表演。其实,这里提到的当时常见野菜,均见于明王磐《野菜谱》。例如白鼓丁,即蒲公英;马齿苋,常见于菜园和路边。雁肠英,就是繁缕,又称鹅肠菜、雁肠子。此外,“燕子不来香”“马蓝头(又称马兰头)”“狗脚迹”等,全都是常见野菜,有些名字至今未改。一部《西游记》,洋洋洒洒将近百万字,有食物出现的场合数百处,上到远古神话的“生命树”,下到明代民间救荒用的野菜,都能舒徐驾驭,从容不迫,也就可见作者艺术水平之高,剪裁素材之巧了。

      (作者:李天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