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01日 星期三

    翻山越岭的“走村队长”

    讲述人:闽都文化志愿者、福州老建筑保护者 林强

    作者: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01日 07版)

      【一线讲述】

      我是从2009年开始“走村”的。那时候还叫“走线”,就是跟着户外团队走一些旅游和登山路线,了解更多所在地的文物古迹。还记得我走的第一个点是福建福州马尾区的船政建筑,不论是被称为“塔锚地”的罗星塔,还是纪念马江海战英烈的昭忠祠,抑或婴脰山上金碧辉煌的天后宫,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2012年,我加入了福州老建筑团队,不仅结识了许多同道中人,也拓展了观赏老建筑的视野与角度。以前受资料限制,我们多去探寻A级景区、文保单位,后来逐渐关注到低等级文物、未定级文物、历史建筑、风貌建筑,甚至是没有“身份”的建筑。最后,索性开始走遍所有与历史文化有关的遗存、遗迹,大到古厝、寺庙、桥、塔、亭、牌坊,小到一口井、一块碑、一通石刻、一尊佛像、一只脊兽。随着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我也成了“走村队长”。

      我们经常跋涉在荒山野岭,或者去人迹罕至的偏远乡村。为探一块碑,栉风沐雨来回奔波;为进一座庙,被人误会报警驱赶;为访一段古道,语言不通问路无门……凡此种种,都是“走村”路上常见的经历。

      而“走村”途中,最让我们心酸无奈的是古建筑的消失。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在大自然的不可抗力中,一些古建筑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乡野,直至被人们遗忘,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发声。比如,2022年10月,我们发现闽侯县彭湖村一座廊桥上堆满了枯草,有很大的火灾隐患,于是马上联系当地文物部门。我们还借助媒体、网络呼吁,将一些濒临拆除的古建筑保留下来,或易地重建;我和队员们在闲暇时间,会到三坊七巷、上下杭等地进行闽都文化宣讲,讲述传统古建筑的美,宣传古建筑保护理念,提高人们对古建筑保护的认识。我们的努力渐渐得到了认可,福州老建筑团队的成员入选了福建省“最美文物守护团体”。

      脚下的路还很长,我们只想尽绵薄之力,用脚步丈量先人活动的范围,用镜头记录人们生活的痕迹,在更多人心头种下爱乡情怀与古建保护的种子。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陈之殷、高建进、丁一鸣、王斯敏 本报见习记者 李健 本报通讯员 丰瑶、张川惠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