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9月17日 星期日

    家在万峰林下住

    作者:本报记者 吕慎 陈冠合 《光明日报》( 2023年09月17日 10版)

        村民在兴义市万峰林的稻田间收割稻谷。刘朝富摄/光明图片

        两位小朋友在兴义市万峰林景区的稻田里游玩。刘朝富摄/光明图片

        人们在兴义市万峰林景区参加“彩虹跑”活动。刘朝富摄/光明图片

      “万座峰林争奇,千亩稻花飘香。”

      秋天来了,万峰林最美的季节到了!这处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的风景名胜,曾让大旅行家徐霞客赞叹:“天下山峰何处多,唯有此处成峰林!”

      绿水绕着青峰,穿流过金黄的稻田,仿若油画般色彩斑斓。家住万峰林景区下纳灰村桥边组的刘仁杰,正在农技人员指导下学着用手机操纵无人农机收割稻谷。一阵“我在贵州等你!”的乐音,手机响了,原来是订民宿的游客打来的。“刚才你问我怎么搞农文旅一体化?看!这不都在我的手机里嘛!”老刘笑着对记者说。

      老刘是布依族,世代住在万峰林下的坝子里,三千亩稻田就是这里布依人的生计和希望。他家以前就靠5亩水稻,日子过得紧巴巴。守着美景咋就没富起来呢?

      “地方偏了嘛,好景也怕大山深啊!”老刘说。今天的贵州,高速公路连成了网,以前地处贵州“西南角”的兴义,如今四通八达,成了贵州、云南、广西交界区域的交通枢纽。“路通了,人多了,万峰林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了。”老刘说,这些年游客大幅增长,村里人纷纷开起了民宿,6年前他的“大榕树下客栈”也开张了。

      “刚开始我的民宿简单得很,不懂风格和服务,虽然价格低,但客流一直上不来。”老刘说,自从发达地区懂民宿的行家们来到万峰林,他们跟着学到了很多门道,如今无论档次还是经营都不再业余了。

      “有了民宿还种田吗?”记者好奇地问。

      “水田是我们布依人的命根子,无论民宿的生意多忙,我也舍不得丢掉农活。更何况这万峰林的美也离不开3300多亩水稻啊!”老刘说,农科院的专家送来了新技术、新农机、新观念,高标准农田全覆盖。“以前十几天才能干完的农活现在一天就解决了!”老刘高兴地说。

      据了解,由于生产条件好,万峰林坝区建起了水稻超高产试验示范基地。通过增产增效、绿色发展,实现了传统水稻的提质增效。2022年,基地百亩水稻连片平均亩产达943.13公斤,最高产1081.8公斤,创贵州全省水稻单产纪录。

      离“大榕树下”不远有家“浮生”民宿,店主名叫樊凯。2018年7月,他们夫妻俩第一次到万峰林旅游,就被这里的美景所征服。仅用了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夫妻俩就在万峰林开起一间民宿,把家也从广州搬到了这里。

      “黔西南很美,有的美还没有完全被发掘出来。”樊凯说,“万峰林中的八卦田从不同的时间和角度来拍都不一样。希望游客能像我们一样,让自己安静下来,去找寻大自然的美,体味一种悠然自在。”

      和樊凯所见略同的还有很多来自外地的民宿经营者。目前万峰林景区有民宿218家,其中国家级甲级民宿就有两家。

      裴连和是一位来自北京的“新兴义人”。他的民宿叫“峰聆晚”。走进这家传统风格的四合院,“京味儿”扑面而来。老裴介绍说,他们以家庭旅游为主,有开放式的厨房,游客们可以自己准备晚餐,尽量给客人回家的感觉。“兴义是我的第二故乡。”爱好历史的老裴讲起兴义滔滔不绝,从名人到掌故,从风光到文化,“不瞒您说,《兴义县志》我都研究过几遍!”老裴自豪地说。

      “我现在开了直播,老北京侃万峰林!多少有点混搭,不过效果还真不错!”老裴说,他想让更多的人踏上这片土地,了解这片土地,爱上这片土地。

      近五年来,黔西南州持续实施“文旅兴州”战略,成功举办了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承办28项国际国内重大赛事,实现旅游总收入2907亿元、年均增长24.23%,山地旅游品牌越擦越亮,旅游产业越来越“火”。

      (本报记者 吕慎 陈冠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