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舟山篇】
傍海而生,因海而兴。浙江省舟山市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海域面积2.08万平方公里。这座以群岛著称的海上城市,由星罗棋布的2085个岛屿组成,被誉为“千岛之城”。
蓝色,是舟山的底色;大海,是舟山的魂魄。作为海洋大市,多年来,舟山在赓续“最海洋”城市文脉的同时,着力培养海洋文化新标识,奋力打造新时代的海洋历史文化名城。初秋时节,记者走进这座“千岛之城”。在一抹深蓝中,体验匠心独具的渔风民俗,感受精彩壮丽的海岛蝶变。
以渔兴市,海鲜排档点亮夜经济
舟山海岛因渔而生,因渔而兴,鱼货交易、渔船补给,街市商铺林立,渔风渔味浓郁。
舟山拥有优越的水文条件,但曾几何时过度的捕捞和海洋污染,使舟山海域的渔业资源遭受破坏。近年来,舟山市政府开展伏季休渔、打击非法捕捞、整治海洋环境污染等举措,促进舟山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9月16日,东海结束为期四个半月的伏季休渔,全面开渔,多种海鱼将陆续“上岸”。
一艘艘满载而归的渔船在舟山国际水产城码头卸货,船员将一筐筐梭子蟹装车运往水产城内,经工人分拣后打包发货,当天就可送达市民的餐桌。
天还没完全黑,沈家门海鲜夜排档的灯光就亮了起来。东起半升洞,西至中兴路口,48家海鲜夜排档沿滨港路一字排开,全长约一千米。每个摊位前都摆有琳琅满目的海鲜,摊主们热情招呼着食客点菜。靠海边的餐桌是食客率先抢占的位置,点一盘梭子蟹、小黄鱼等时令海鲜,再配上“双面黄”炒面、一碗海鲜汤,鲜味满满。
谁能想到,现在灯光璀璨的沈家门夜排档,20世纪80年代地处沈家门鲁家峙老轮渡码头时,只有寥寥几个摊位。如今已更新至4.0版本的沈家门夜排档,从尽是滩涂的十里渔港变成普陀旅游的“金名片”。
“小岛你好”,谱写海岛旅游蝶变华章
以小岛为基,向海而生,舟山于去年启动的“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计划用三年时间,重点打造30个偏远小岛,探索一条具有海岛韵味、舟山气质的共同富裕新路径。
白沙地处舟山群岛东端,由白沙、柴山两个住人岛和里外洋鞍、石蛋山、鸡笼山等25个无人岛礁组成。来自浙江奉化的陈幼芬、刘瑜婕两家人相约出游,在舟山蜈蚣峙码头乘坐“海上的士”,只需20分钟,就到了白沙岛。他们在舟山浪里白沙度假酒店办理好入住,正式开启三天两晚的亲子度假时光。
白沙岛现有民宿30家,床位近500张,2022年累计旅游收入4240万元。白沙苑海景民宿老板王教兵,2009年从湖南来到白沙,今年已经是第14个年头了。他眼中的白沙已从纯渔业乡变成旅游岛,自己的饭店一年营业额有200万。今年,民宿岛居白沙完成提升改造、大沙头村集体资产改造民宿项目、大沙头国际民宿村项目也正在施工中。
一岛一品、一岛一策。定海区东岠岛也入选了首批“小岛你好”示范岛,定位为“生态休闲旅游岛”。一年多来,昔日冷清的悬水小岛,经改造后聚焦“露营岛”IP,投运“见山海”海岛露营基地,东岠岛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渔韵远扬,让海洋文化更“出圈”
大海带给渔民的不仅有遮风避雨的港湾、用以充饥的食物,还有凝聚着渔民经验智慧的乡土渔韵。
一声渔歌,一领众和,乘风破浪心欢畅;一笔勾勒,一抹色彩,蘸海作画绘斑斓;一张红纸,一把剪刀,渔影船帆跃纸上……以岛为家、以海为田的舟山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民间习俗与艺术,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海洋文化。
走进舟山嵊泗,渔歌随处可闻。出海捕鱼的渔家汉子哼唱一曲悠扬的“摇橹号子”;渔场里晒着太阳补着渔网的渔嫂们,兴起时会合唱一首“织网谣”;就连海鲜市场的老板都会来一曲渔歌招揽生意。
与嵊泗渔歌相同,渔绳结也诞生于海岛特殊的劳动环境与生产条件中。今年72岁的渔绳结传承人刘永岳出生于渔民家庭,与渔绳结有着不解之缘。“渔文化是千百年来渔民们总结出来的精华,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很多渔民都不用渔绳结了。”退休后的刘永岳立志将传统渔绳结发扬传承下去,“我不希望这些东西就此消失,所以我下决心把渔绳结的全部内容整理总结起来,方便传给下一代。”
以手掌作为偶人躯干,食指托头,拇指和其他三指分别撑着左右两臂……岱山县东沙古渔镇,岱山布袋木偶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嘉定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表演传统剧目《薛丁山征西》。一墙之隔的非遗传习所传来铿锵的锣鼓声,走进去一看,原来是岱山县东沙角民俗艺术协会会长夏常儿正在教小朋友学习舟山锣鼓。岱山县通过打造“东海渔文化”非遗展示基地,将文化遗产的科普教育、非遗项目展示展演、互动性文化体验活动、特色民俗品牌活动相结合,营造出浓厚的海岛文旅氛围。
渔风悠久,渔韵远扬。先辈的舟山人从无到有地创造了舟山灿烂辉煌的海洋文化。如今的群岛人,以进取和创新谋求新的发展,脚踏实地将舟山新区的发展推向新的辉煌,正在谱写着新的海之歌、渔之韵。
(撰文/摄影:本报记者 闫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