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江苏泗洪县,看到过评比出来重达650克的一只鲜活的河蟹之王,在山东青岛水族馆,看到过双螯达4尺多长的一只海蟹之魁的标本。蟹被写进小说,往往被夸大,《西游记》里说,孙悟空摇身一变,成了一只“三十六斤”重的大蟹,爬进碧波潭的龙宫里。《续镜花缘》里说,一只“比那圆桌儿还大好几倍”“那八只脚儿宛如八只大大的柴耙”的大蟹,化作“郭索真人”。读到这些地方时, 我不由眼睛一亮,心里一震:好大的蟹!
不过,历史上还有把蟹之“大”更加夸大的,夸大到了极致,夸大到了神奇,成了天下大物。唐人笔记里分别记述的两只大蟹就是如此,既形象生动,又磅礴浪漫。那生命活力,那恢宏景象,谁读了都要惊得张口结舌。
据《太平广记》引录,唐朝肃宗时期的戴孚著《广异记》,其中《南海大蟹》说:近世有个波斯商人,经常乘船泛海,最后一次,船漂至一个几千里外的荒凉海岛上,见到数十个“衣草叶”“采木实草根食之,得以不死”的遇难胡人,大家十分怜悯,准备载归,接着写道:
胡乃说:“岛上大山悉是车渠(玉石之类)、玛瑙、玻璃(天然水晶石)等诸宝,不可胜数。”舟人莫不弃已贱货取之。既满船,胡令速发:“山神若至,必当怀惜。”于是随风挂帆,行可四十余里,遥见峰上有赤物如蛇形,久之渐大。
胡曰:“此山神惜宝,来逐我也,为之奈何?”舟人莫不战惧。俄见两山从海中出,高数百丈,胡喜曰:“此两山者,大蟹螯也。其蟹常好与山神斗,神多不胜,甚惧之,今其螯出,无忧也。”大蛇寻至蟹许,盘斗良久,蟹夹蛇头,死于水上,如连山。船人因是得济也。
惜宝的山神就是一条赤色的长蛇,长到什么程度?“如连山”,像蜿蜒起伏、连绵不断的山脉。它的对手是一只大蟹,大到什么程度?两只大螯从海水中竖起来,各“高数百丈”,山东泰山的海拔为1500多米,也就是500多丈,那么一只大螯简直就像泰山那么高,而且双峰对峙。如此两个庞然大物,在海上“盘斗良久”,相互搏杀,浪花飞溅,惊天动地,最后“蟹夹蛇头”而获胜,救了一船包括波斯商人在内的淘宝之人。整个故事,想象超拔,奇异怪诡,夺人心魄,尤其那只大蟹,虽说着墨不多,却被刻画得巨大无比,威力无穷,给人至深印象。
据《太平御览》引录,唐朝宪宗时期的孟琯著《岭南异物志》,其中的一则说:
尝有行海得洲渚,林木甚茂,乃维舟登岸,爨于水傍,半炊而林没于水,遽断其缆,乃得去。详视之,大蟹也。
故事说曾经有一个航海人,远远看见有片绿地,树木繁茂,就把船靠过去,系了缆绳,登上岸去,在水边烧东西吃,烧着烧着,当食物已经烧得半熟的时候,突然林木直向水中沉下去,那人赶忙斩断缆绳,跳到船上离开。之后,回头仔细一瞧,啊,哪里是个绿岛?分明是一只大蟹!仅仅四十个字,故事极简短精粹,却极生动夸张地塑造了一只大蟹,一只犹如海中洲渚般大的大蟹。
印度民间故事《蟹本生》说,身躯魁伟宛如一座青山的大象,决心去捉拿那只专门捕食大象的大蟹,这大蟹多大?“有打谷场那么大”,争斗时,蟹用钳夹住象腿,象拖不动蟹,蟹将象拖向自己,最后靠了同伴的援助才制服了蟹。别的不说,《蟹本生》中的大蟹,与我国唐代戴孚和孟琯所塑造的两只大蟹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两只大蟹才是世界文学作品中虚构出来的最大的大蟹。
我国文学家的想象力是极为丰沛而奔放的,既有现实主义的推想力,又有浪漫主义的幻想力。从先秦开始就有这个传统,即以夸大为例,比如庄子笔下的“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嵇,投竿东海”所钓得的“大鱼”,比如戴孚和孟琯笔下分别记述的两只“大蟹”,种种不一。我国文学家是善于想象的,创造出好多大物,以“大”为美,以“大”为奇。这对我们今天的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上如何发挥想象力,不无启示。
(作者:钱仓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