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8月14日 星期一

    为中华会计人树碑立传

    ——郭道扬与中国会计史研究

    作者:吴娜 《光明日报》( 2023年08月14日 15版)

        郭道扬著《中国会计史稿》

        《中国会计通史》(全12册) 郭道扬 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求索】 

    学人小传

      郭道扬,1940年生,湖北谷城人。会计史学家。1964年毕业于湖北大学(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国际会计史学家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会计教授会会长、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著有《中国会计史稿》《会计发展史纲》《中国会计通史》等。

      历史蕴含着我们的过去,也指引着我们的未来。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百余年前,梁启超将历史分为专门史与普遍史之两途,同时提出:“欲明各部分之真相,非用分功的方法深入其中不可。此绝非一般史学家所能办到,而必有待于各学之专门家分担责任。此吾对于专门史前途之希望也。”

      数十年后,有这样一位学者,投身少人问津的中国会计史研究领域,上下求索,发潜阐幽,成就斐然。他就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资深教授、著名会计学家郭道扬。

      有人如此评价:在郭道扬之前,中国会计有史无书;在郭道扬之后,史海钩沉,开山立派。郭道扬为中国史学开拓了一个崭新领域,让世界知晓东方会计。

    三百万言里的中国气派

      2023年7月,《中国会计通史》出版。这部耗时十年、三百万言的鸿篇巨制,由郭道扬逐字手写而成,凝聚着他毕生学术研究的心血。

      2011年,“中国会计通史系列问题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批准立项,郭道扬担任首席专家,这是我国会计学科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会计通史》既是这个项目的主体研究部分,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先后被列入“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在这部书中,郭道扬梳理勾画了中华民族会计发展的历史源头、发展风貌和卓越成就,全方位研究了中华民族具有独创性、独具特色的会计思想、中式会计原理、法典式会计制度、中式会计方式方法与会计审计文化,系统总结了会计发展的四十个运行规律和一个总规律,完整清晰地展现了辉煌灿烂的中华会计文明成果和独特魅力。

      他把研究的落脚点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时期,从而形成全书研究的重心;对中国远古会计史研究,具有世界性意义,这是《通史》研究的首要特色。

      打开这部大书,人们不难感受到其中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引证了马克思、恩格斯与毛泽东关于会计的一系列科学论断,批驳了古今中外轻视会计的思想、言论与行为,并揭示其错误的本质与形成的历史根源;

      对中国近现代财务、会计、审计与经济监察史的研究,交互应用了一系列史证性图片与文献性表格,以晚清为起点,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重点,总共研究了92家企业,系统探讨了中国近现代企业在“基础管控体系”建立和改革方面的基本经验与成就,以及在改革与发展中所形成的基本规律;

      系统研究了中国法典式会计制度建立与发展的历史,中国在这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与形成的研究特色,并通过论证作出评价:中国率先建立的法典式会计制度是世界会计发展史上的光辉典范,具有里程碑意义与重要学术价值;

      系统研究了“工程营造会计史”,横贯中国古代、近代与现代,开拓了中国会计史研究的新领域,填补了世界会计史研究中的空白;

      以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开业的安徽“广丰布店”为考古典型证据,对中国固有复式簿记“四脚账”展开分步实证与分析研究,从而在“天地合”结算平账原理研究方面产生重要突破,其研究结论与史证结果,足以消除中外研究者一直以来对中国固有复式簿记的疑虑,并确定了中国固有复式簿记“龙门账”与“四脚账”的历史地位与里程碑式贡献;

      …………

      国内外会计学者普遍认为,中国会计的史前史、上古史与中古史代表了世界各国会计发展的过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会计通史》的撰写具有世界意义与价值。国际会计史学家学会会长、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教授拉佐夫斯基(Lazdowski)评价,作为对一个国家数千年会计文化开展研究的范例,这部作品是无与伦比的。

    扎进会计史领域

      谷城,鄂西北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县,1940年5月,郭道扬出生在这里。

      出身普通农家,家里条件不好,然而,郭道扬自小就喜爱读书,奔波于学校与乡间,日渐磨砺出坚忍执着、不畏艰难的性格。

      1957年8月,17岁的郭道扬生平第一次离开家乡,乘坐简陋的小木筏子,到襄樊四中读高中。1960年9月,迎着扬子江金秋的清风,带着几分遗憾,郭道扬挥别萦绕心中多年的文学梦,来到江城武汉,进入湖北大学(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系贸易经济专业学习,从此与会计学结缘。

      经济类专业是当下的热门专业之一,然而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并不是大家报高考志愿的首选。同学中还流传着一些轻视会计专业的说法。郭道扬后来感慨,“那时候,我一个乡下孩子,真的不懂如何去安排自己一生的事业,高考报志愿时一心一意只考虑避开被人轻视的会计专业。然而没想到,命运真是神奇,既安排我学会计、教会计,还要让我写它的历史。”

      尽管觉得专业并不如意,但四年间,天性好学的郭道扬不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学业,而且阅读了大量的中外经济文献及文史书刊,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1964年7月,湖北大学建立财会系,他留校任教,讲授会计学原理及商业会计等课程。

      “文革”期间,郭道扬做过保管员、采购员、计划员,甚至下车间开过车床。1972年,湖北大学以“湖北财专”的名义恢复,他这才重新回到讲台,并参加教材编写工作。

      郭道扬学术生涯中撰写的第一部专著并非会计史,而是《食品企业财务会计》。该书被当时的中国食品总公司及商业部确定为大专院校商业会计专业教科书,这一认可给这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以极大的鼓励,激发了他对经济与会计中具体问题的研究兴趣。

      自此以后,郭道扬多次带领学校的工农兵学员,深入基层供销社学习,从制证、记账、编表到年终决算,他都与学员一起操作。他还在校内外讲授过“会计学原理”“商业财务会计”“工业会计”等课程。这为他后来撰写会计史巨著积累了丰厚的理论和实践储备。

      郭道扬真正从事会计史研究,始于1978年。

      改革开放后,国内各种学术活动活跃起来。为准备全国首届商业会计学术讨论会,商业部给湖北财经学院下达了9个研究课题。当时郭道扬正在外地农场劳动,等他回到学校时,已有8个专题被别的老师选走,仅剩下“中国会计发展史”这块难啃的骨头无人问津。

      要在短短几个月内,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搜寻寥若晨星的会计史料,从5000多年中国文明史、2000多年零散的会计工作记录中,修一部贯古通今的专史,无疑是沙里淘金,甚至显得有些不合常理。对此,梁启超早有见解,他认为,做历史再没有比做一个民族的经济史更困难的,“因为资料极其缺乏”。

      一开始,郭道扬想过放弃,然而很快他还是说服了自己,并以超乎寻常的执着和韧性,一头扎进这个领域。

      为了查资料,郭道扬从图书馆借出大量古籍拿回家研读,一度引起个别人的背后议论,认为他这是在装腔作势,拿国家的经费玩打水漂的游戏,不相信他真的会把这部书写出来。

      当时有一个邻居来郭道扬家做客,问他借这么多的古书干什么,郭道扬说写会计史。邻居听了很吃惊:“会计还有历史?”

      当时正是炎炎夏日,郭道扬在几平方米陋室通宵达旦奋笔疾书。1978年10月,全国首届商业会计学术讨论会在湖北咸宁召开,郭道扬撰写的9万余字论文《中国会计发展史》在会上亮相。与会专家学者高度肯定了这位年轻人的成果,认为文章既有史据又有史论,初步揭示了中国会计发展史的基本规律。

      一个月之后,郭道扬收到来自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发来的约稿函,建议他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写一部中国会计史。

      以此为契机,1979年上半年,郭道扬开始深入各地调查研究。我国历史上长期重农轻商,将计数与会计视为末等,正史上少有关于会计的记载,即使是被封建帝王所重视的官厅上计也无具体内容相传,于是郭道扬求助于“野史”“稗史”及现代考古发现,他几乎跑遍了全国各主要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抄录了20多万字的资料,制作了2000余张索引卡片,并先后向170余位专家学者请教,积累了大量扎实丰富的素材。

      郭道扬一方面利用陶土刻记、甲骨文及金文中的记载,阐明了会计的起源及中国“会计”的成因与内在含义,另一方面又依据居延汉简、睡虎地秦墓竹简、汉晋西陲木简、流沙坠简、江陵汉简、敦煌资料以及各地考古简报等,对各历史时期会计制度方法的发展沿革进行了确切描述。

      魏晋南北朝的资料最难寻觅,没有资料就意味着这段会计历史将会出现空白。郭道扬多方搜寻,仍无结果,但他并没有丧失信心,数次到各地求教于考古学家、文物学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竟在考古出土的一只鞋的鞋底夹层找到了账本残片。原来,古人把废弃的账本剪成鞋样,缝在鞋底。一段珍贵的历史就这样被他找回来了。

      在细节查证方面,郭道扬同样不辞辛劳,精益求精。为了考察表示银钱财物出入义的“帐”字是何时被写成“账”字的,他辗转于北京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最终确认,“帐”字的俗体字“账”字最早出现于明代末年;为了寻找清代的《连环帐谱》一书,他又奔波于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天一阁、北京琉璃厂之间。

      “斗室中挥汗如雨,一柄芭蕉扇,挥舞好几年。1982年至1988年间,在黑夜与黎明更替的循环中,我跑完了马拉松第一阶段的艰难里程。”初入会计史领域探索的艰辛,郭道扬记忆犹新。

      六年间,郭道扬的不懈努力陆续结出丰硕的学术果实。1982年6月,《中国会计史稿》上册推出;1984年,我国第一部会计史教科书《会计发展史纲》问世;1988年,《中国会计史稿》下册出版。

      其中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上下两册《中国会计史稿》,以时代为经,以会计、出纳、审计、行政四种相互牵制的职能为纬,分官厅与民间两大系统,全面阐述了中国财务会计发生及发展的历史,揭示了中国古代、近代会计发展的历史规律及对世界会计文化所作出的贡献。

      邻居后来又来到郭道扬家里,一见面就感慨地说:“没想到你还真的把会计史写出来了,而且还写得这么好!”

    让中国会计史走向世界

      《中国会计史稿》的出版,结束了几千年来中国的会计“有史无书”的局面。国内外学者公认这部书的问世,是新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成果。

      著名会计学家潘序伦、杨时展、李鸿寿、李宝震、边恭甫等认为,《中国会计史稿》填补了中国经济史学研究的空白。美国会计学家保罗·加纳,日本会计学家津谷原弘、西村明等也指出,《中国会计史稿》是东方的第一部会计史学专著,填补了世界会计史库中的空白。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剑桥大学资深研究员杰克·古迪更是在其专著《西方中的东方》一书中,以长达六页的篇幅引证并评价了《中国会计史稿》对世界的贡献,“这部书中考证的事实,不得不让西方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对他们原有的某些假定进行重新思考”。他认为,西方应据以改变他们对东方会计的错误认识,即只有西方式的簿记才是科学的,而世界上其他地方则是滞后的,缺乏科学的簿记方法。他还指出,从郭道扬在书中所揭示的关于中国簿记自身存在的内在逻辑架构来看,“只有西方复式簿记影响到中国,而中国簿记则是被动的”这种观点也是不能成立的。古迪还说,郭道扬的著作使我们看到研究会计发展史所应当持有的态度。

      凭借《中国会计史稿》《会计发展史纲》这两部著作,郭道扬打开了中国会计史研究走向世界的通道,在国际上获得了极高声望。

      1988年8月,郭道扬应邀出席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举行的第五届世界会计史学家大会,他以《论中国会计的历史贡献》为题,作为大会的主要报告人,用英文发表了45分钟演说。大会执行主席韦尔士两次上台握手祝贺,会议主席巴巴拉·门罗在总结中说:“这次会议的收获之一是中国的郭道扬教授的演讲,使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会计发展的辉煌业绩。”保罗·加纳说,这篇论文“不仅是他个人学术成果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国会计学界走向国际学术舞台的一个里程碑”。

      20世纪90年代,郭道扬又推出《会计史研究:历史·现时·未来》一书,被称为“第一部系统研究世界会计史的鸿篇巨制”,填补了世界会计通史的空白。日本会计史学者君塚芳郎评价它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国内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则认为这部书是“会计史研究领域内一次新的突破,为我国会计史研究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在郭道扬的推动下,中国会计史研究一步步走向世界。进入21世纪后,郭道扬的系列研究成果,在以美英日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郭道扬以开阔的视野和全新的观点向学界表明,他不再仅仅是一位会计史学家,更以中国学者特有的建树和风范,步入世界级会计学家的行列。他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历史不仅记载着过去,也是向前进的科学,是创造未来的行动和力量的工具。

    唯有文章千古事

      2011年,古稀之年的郭道扬,已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会计史学家学会理事,在海内外学界都享有盛誉。

      按理说他早已功成名就,选择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也无可非议,然而,他没有怀揣这些辉煌的过去停滞不前,而是继续前行。

      出版多年的《中国会计史稿》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然而,这本书只写到“中华民国时期的会计”为止,并未涉及对新中国会计的研究。在郭道扬看来,已经到了写一部完整的《中国会计通史》的时候了——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成就写进去,为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乃至当代中国会计工作者树碑立传。

      按他的设想,这部通史既要包容古今中外会计史已有研究成果的精华部分,揭示中国会计历史的发展规律,又要贯通历史、现时与未来,使会计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会计发展的时空关系上铺设一座坚实的桥梁。

      于是,郭道扬不顾多年糖尿病和脑卒中给自己身体带来的折磨,毅然开始学术生涯中又一次重大攻关——撰写《中国会计通史》。

      治史实属不易,唐人刘知几曾说:“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者少。”要完成《中国会计通史》这样一部前人从未触及的巨著,只有才、学、识兼具,才能找到几千年历史中闪闪发光的会计史亮点,然后再把一颗颗中华民族自创的会计文化珍珠贯穿起来,显示中华会计珍品的总体价值。

      从2011年起,郭道扬每天早上7点起床,8点准时进书房“报到”,上午、下午各工作4个小时,晚上3个小时,没有节假日、双休日,每天坚持2000字……就这样,郭道扬从古稀写到耄耋,以巨大的学术勇气、高度的责任感、坚韧超凡的写作毅力,潜心研磨,克服病痛,最终写就了这部大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会计通史》的书稿全部由郭道扬一笔一画写就。书中的大部分章节最少要完成二稿,有的甚至有三稿或誊清稿。老人一笔一画写下来,总计达到了上千万字。学校领导请他留下手稿作为资料,现如今,书稿已堆成书山,令人叹为观止。

      郭道扬的书房镶挂着一幅落款为“道扬藏书”的篆字书法,从中可感受到这位耄耋学人的心声:

      风花雪月终是梦,

      金玉满堂徒虚荣。

      唯有文章千古事,

      世间福寿藏书中。

      (作者:吴娜,系本报高级编辑)(本版图片由郭道扬提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