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

    共迎挑战 共强信心

    ——应对产业链供应链新变化的博鳌观点

    作者:本报记者 刘梦 王轩尧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29日 12版)

      当前,地缘政治和疫情等多重因素,正在深刻影响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在新形势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出现了哪些新调整?一些产业链供应链的转移,会对中国制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企业如何进行合理布局,寻找产业链供应链“最优解”?3月28日下午,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产业链供应链新格局”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展开热烈讨论,在“不确定”中找寻“确定”。

    “中国依然是世界最主要的制造业枢纽”

      “有一系列不确定性、一系列挑战,但也蕴含一系列机遇。”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副总经理冯波开门见山,用三个“一系列”来描述发生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上的新变化。

      “过去我们更多以成本为导向,而现在我们更加关注安全。”博鳌亚洲论坛咨委、澳门特区政府前经济财政司司长、博鳌亚洲论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澳门委员会主席梁维特认为,“为了应对新形势,企业将‘全球的供应链’变成‘本地的供应链’。当然,这对企业也是一项挑战。”

      近几年,我国部分制造企业和一些跨国企业外迁,引起了一些担忧的声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的发言给出了信心:“如果按中国经济的比例和贸易的体量来说,迁出的部分是相对小的。将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迁出中国,不见得是坏事,可能反而是好事。这意味着中国的工业已经升级了,也意味着周边国家将会与中国的制造业更加紧密融合。”姚洋指出,一定程度上,这是中国内部产业链主动升级换代与外部全球产业链加速优化重组的结果。“中国依然是世界最主要的制造业枢纽”。

      芬坎蒂尼集团亚太区负责人兼中国区执行总裁法布里佐·费里同样认为,尽管一些企业试图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将供应链本地化,“但我相信,中国仍然会是一个生产中心。”

      “我们的主要研发中心在中国,生产设施可能会放在海外满足客户的需求,但是很多设备、技术、材料都来自中国,这是关键。”先导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世会说,尽管存在地缘政治冲突,但创新的步伐、合作的步伐是无法阻挡的。

    更紧密的合作,终将拨云见日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为产业链供应链赋能,强化其韧性和抗冲击能力,是立足当下经济发展需求、完善产业布局与变革的重要方式。

      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贝哲民指出:“无论是气候变化、疫情风险,还是地缘政治影响,我们都需要去加强供应链和产业链的韧性,才能迎接挑战。”

      “有更多合作和更和谐的产业链是最安全的产业链,世界才能够从中获益。”梁维特说,“为了有一个安全的生产供应链,可能要考虑跨地区的多基地、多技能合作,建设应对变化的快速反应系统,以区域合作助推全球化进程重新开始。”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就是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变化是正常的,也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冯波表示,“我们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管供应链怎么转移,我们要把服务能力建设随着供应链去同步转移,这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冯波提出,面向未来,要团结一致向前看,要在新兴市场、那些产业链转移的国家提升能力建设。办法总比问题多,中国人是最有办法的。

      在博鳌,合作已经成为各方共识。与会嘉宾认为,从要素型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不断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蓄能。“中国无法脱离世界单独存在,同样世界也离不开中国。”梁维特说,“‘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了很多基础设施,接下来要进一步‘交朋友’,在更多生产基地交更多供应链和产业链上的‘合伙人’。我们终将寻获共同的利益,迈向更好的发展。”

      (本报博鳌3月28日电 本报记者 刘梦 王轩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