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蜿蜒的南滚河在葱茏苍翠的阿佤山中穿流而过,红色屋顶的佤寨宛如一把把小红伞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屋前结满果实的芭蕉树舒展着婀娜身姿……地处中缅边境的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一幅阿佤山美丽乡村的画卷徐徐展开。
阿佤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的建设中,努力让阿佤山跟上乡村振兴的步伐。
11月15日一早,党的二十大代表、临沧市临翔区马台乡马台村党总支书记赵跃芳受邀来到沧源县班洪乡下班坝村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新老支书和佤族村民围坐在一起,认真聆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讲好‘班洪抗英’事迹,发扬班洪‘四大嫂’精神,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真正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赵跃芳说。
“过去我们住的是茅草房,走的是泥巴路。现在变化可大啦!通了水电网络,住上砖瓦房,修好水泥路,甚至还能坐车到北京、上海呢。”72岁的老支书岩翁见证了阿佤山数十年的巨变。
“身为一名老党员,有多少光,就要发多少热,我会继续团结大家一起干,搞好咱们的特色产业。”岩翁信心满满地说。
阳光正好,绿油油的山坡上,一个个搭着茅草的木制蜂箱为蜜蜂筑起了小窝。如今的阿佤山成为蜜蜂的天堂。
2018年,班洪村买来100箱蜂,想靠养蜂过上甜“蜜”日子。不料,蜜蜂基本跑光了,村支书杨志良垂头丧气。“既然你找准这个路子,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岩翁对他语重心长地说。
老支书的话让杨志良重拾信心。在东方航空帮扶下,2021年,他带领村民远赴北京学习科学养蜂,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专家教技术、办培训,终于打开科学养蜂的大门。
为了让更多村民过上甜“蜜”日子,班洪村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通过“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蜜蜂产业与观光旅游、庭院经济融合,全村298户都入社,年底都有分红。
杨志良说:“现在有9个村民当养蜂员,每人每月至少收入3000元。光是靠养蜂产业,合作社今年已经赚了100多万元啦!”
截至今年9月,沧源县共有11个蜜蜂养殖农民合作社,2579户农户参与,蜂蜜产量125.55吨,产值1040.1万元,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快来培训喽!”11月19日一早,小喇叭一声召唤,沧源勐董镇芒摆村的佤族村民背着挎包,搬来长凳,围坐在小广场上,认真听茶企专家讲授有机茶种植技术。“我们要通过科学管理有效提高茶叶产量,科学除草翻地,产量上去,收入也就高了……”茶企负责人田源说。
肖尼惹是芒摆村六组村民,由他管护的茶园有22亩。“我们的茶叶品质过硬着呢,主打生态有机,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今年他家还添置了一辆小轿车。
“这要感谢党的好政策!”肖尼惹说。这里过去是一片荒山,长年刀耕火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山体留下斑驳的“黑印子”。2007年,沧源县引进茶企到芒摆村,集中流转土地种茶,走出了一条村企共建共赢的新路子。
“目前芒摆村茶园管理户有287户1094人,万亩茶园带动就业农村劳动力近1500人,真正做到了把茶叶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勐董镇党委书记李继云说,“我们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为子孙后代留住青山绿水,留住金山银山。”
人养山,山养茶,茶养人。如今,沧源县有茶园12万亩,茶农2.3万户9.3万人,截至今年10月底,全县完成毛茶总产量10250吨,实现农业产值26522.7万元。
茶叶飘香,生活如蜜,一曲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歌正在唱响。
(本报记者 徐鑫雨 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