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8日 星期四

    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开启海上施工

    古船整体出水将住进“新家”

    作者:本报记者 颜维琦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8日 09版)

        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翟杨介绍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文物——清同治景德镇窑豆青地堆白青花松下高士图双耳瓶。新华社记者 王翔摄

        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的“二甲传胪图”杯。新华社记者 王翔摄

        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文物绿釉杯,底部有矾红彩书“同治年制”篆书款识。新华社记者 王翔摄

      9月6日,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主作业船“大力号”驶离停泊码头,起航前往长江口二号古船遗址现场。这标志着,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的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开启海上施工。

      此次古船打捞迁移工程采用的是世界首创“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在海上现场作业时,将由“大力号”在古船四周下放22根巨型弧形梁,形成一个巨大的半圆柱沉箱,把古船及其附着的厚厚泥沙与海水“滴水不漏”地包裹起来,形成“古船沉箱”。因此,端板-纵梁框架整体组装是前期陆上准备工作的重点。

      记者了解到,两个月前的7月6日,在完成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海上预处理阶段作业后,上海市文化旅游局和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组成的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项目团队即刻投入海上打捞的前期准备。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端板-纵梁框架整体是由22根弧形梁连接形成一个长48米、宽19米的半圆柱箱体基座,其组装精度将直接影响海上弧形梁穿引。为了海上现场施工顺利推进,项目团队对端板-纵梁框架进行了陆地整体组装。历经50多天日夜奋战,最终2个端板、4根纵梁共16节短梁完成组装。同时,顺利完成了端板下沉辅助装置调试、发射架组装、管线连接调试、控制室传感器调控、桩筒焊接、吊梁安装等准备工作。

      此次“大力号”再次出海,标志着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最核心的环节——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全面启动,进入海上施工“总攻时刻”,也意味着,距离揭开古船“身世”越来越近了。

      接下来,人们将看到,这一世界首创技术如何实施——最“硬核”的弧形梁打捞技术,将实现古船原生、完整、安全地打捞出水。“大力号”的海上作业预计花费两到三个月,随后将由专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将总重量1万余吨的“古船沉箱”同步提升出水,再“怀抱”这一沉箱送入“奋力”轮中部开口处。

      古船出水后的“新家”也备受关注。记者了解到,目前已选定杨浦上海船厂旧址作为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后的“新家”。为了确保古船能整体打捞出水、平安运输到达“新家”,上海打捞局项目团队创新性地为古船设计建造了一艘中部开口的打捞专用工程船“奋力”轮。船上装有46套液压提升系统,通过同步提升技术将包裹古船的沉箱提升进入中部开口,再直接经海上运输,整体驶入船坞坐底,最后将“古船沉箱”卸载,安全搬进“新家”。抬浮、运输、进坞、卸载等传统需要4艘船舶才能完成的打捞工序,“奋力”轮只需1艘船舶即可完成,大幅提高了作业效率,也避免多次吊运古船造成文物损坏的风险。

      随着古船出水临近,古船的前世今生也逐渐浮出水面。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翟杨告诉记者,在前期水下调查和整体迁移预处理阶段,已经提取、清理了部分出水文物。最近的预处理阶段,古船北部同时发现了船舵和铁锚。船舵的舵杆残长约5.6米、直径42厘米,裹着52道宽约7厘米的铁箍起到加固作用;舵柄由铁箍将3根木材紧箍而成,最长处约6.26米。铁锚为四爪锚,长3.3米(不含铁环),是目前国内发现较大的古代四爪铁锚。

      此外,目前已经清理的600多件出水陶瓷器大多产自景德镇窑,包括“同治年制”款绿釉杯、粉彩二甲传胪图杯、豆青釉碗等。令现场工作人员欣喜的是,其中一件高60厘米的双耳瓶,外绘豆青地堆白青花松下高士图,瓶身里竟然藏了50件制作精良的青花团龙纹杯。研究人员推测,这是一件用于陪嫁的嫁妆瓶,流行于晚清和民国时期。从做工和胎质上判断,来自景德镇窑。还有一些陶瓷器可能产自江苏宜兴窑和福建地区窑口。

      古船整体打捞出水后,文物考古工作人员将根据古船考古和文物保护方案,围绕古船遗址形成过程、建造技术、航线等课题展开全方位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掘古船的科学、历史、艺术、社会和文化价值。翟杨说,我们希望让文物“开口”说话,为人们揭开长江口二号古船蕴藏的大量谜题。

      (本报记者 颜维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