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30日 星期二

    维霸遏华的“小圈子政治”注定没有前途

    作者:丑则静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30日 16版)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对华政策演讲中正式确认拜登政府的对华战略方针为“投资、结盟、竞争”,“国内投资”与“国际团结盟友”成为美国开展对华竞争的行动公式。相较于在“国内投资”上乏善可陈,拜登政府自满自信于打造多层次、全领域且具有针对性的反华“小圈子”,以及在破坏中国国际环境,排挤、孤立与阻滞中国发展上所取得的“成果”与“前景”。

      但人们看到的却是,美国抱持冷战思维强行拉拢盟友伙伴拼凑反华“小圈子”,狭隘地以护持霸权、竞赢中国为目标导向,打着所谓“民主”旗号制造阵营对立,使得世界陷入分裂的风险;美国以维护自身的绝对安全为由,无视他国合理安全关切,让世界变得更不安全;美国大肆破坏各国基于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经济全球化运行规律,成为搅乱世界稳定与繁荣的祸水。

    看清“竞赢中国”的狭隘目标导向

      二战后,美国建立起地域分布广泛、成员数量众多的同盟体系。美国主导下的同盟体系,在长期作为美国对苏冷战遏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也加速了美国与盟友间的战略捆绑,使美国得以维持在全球多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对地区事务的有效主导介入。随着冷战结束,最初让盟友们团结在美国周围的传统安全威胁不断下降,但美国以其压倒性的权力优势为后盾,打着推动同盟体系转型升级的旗号,不断加强对同盟体系的“私物化”改造,使其继续充当美国护持霸权秩序、实现多领域政策目标的“马前卒”。

      特朗普政府大力推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大国竞争”转型,但由于其对“美国优先”的突出强调,美国与盟友间外交交锋、贸易纠纷等龃龉不断。美国因未能很好地发挥美国主导同盟体系在大国竞争中的“非对称竞争优势”而备受指摘,这也被一度认为是美国在对华战略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的主要原因。

      2021年初拜登就任美国总统后,即将中国认定为“最严峻的竞争者”,极力彰显对华强硬姿态,全面框定、深化对华战略竞争的重点领域,妄图“竞而胜之”。拜登政府把加强与盟友的协调合作摆在优先地位,急于打出“美国回来了”,表面上是修复受“特朗普主义”冲击的美国与盟友关系,但究其实质,如何低成本地为美国霸权续命、如何更好地挟盟友以遏华,才是其真实意图。

      当前美国国内政治衰败愈演愈烈,疫情、经济、种族等多重危机复杂交织,而中国发展继续保持强劲势头,美国所谓管理中国崛起的能力、信心流失,因而调整对华接触政策,转而采取超前预防性竞争。拜登政府积极开展涉华盟友外交,动辄将“保护盟友利益”挂在嘴边,不断采用诱压胁迫等方式,寻求盟友在对华战略竞争中的支持、协作。美国拉拢盟友、加速打造反华“小圈子”充分表明,美国霸权衰落,无法单凭自身力量阻挡中国的前进步伐。对此,拜登本人及其外事团队毫不讳言,盟友是美国最伟大的资产,美国将和盟友“共同应对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带来的挑战”。

      与此同时,拜登政府不断渲染所谓“中国挑战”的严峻程度,以及对中国进行全方位压制的紧迫感。美国在发挥盟友作用的过程中,不局限于传统盟友,极力拓展伙伴关系网络;不局限于传统安全议题,全面提升对供应链重塑、网络、公共卫生安全等功能性议题的重视;不局限于传统合作机制,探索“盟中之盟”“盟友+安全伙伴”等复合平台机制。美国正由传统同盟体系建设,转向以深化大国竞争为导向的阵营构建。相较于此前单一的全面反制中国联盟,拜登政府根据盟友伙伴在遏华问题上的“利害相关度”与“责任分摊额”,在各个涉华议题领域建立起更具灵活性、针对性的反华“小圈子”,其对世界和平稳定的破坏性与长期危害不容小觑。

    全球危机动荡的元凶

      拜登政府上任后,围绕应对“中国挑战”开展安全、经济、技术协作,沉迷于拼凑“反华朋友圈”,全面强化对华战略竞争力度。

      在拜登政府全面强化“印太战略”的过程中,以美日、美韩等双边军事同盟为基础,以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为核心,以美日印澳四国机制为地区主要防务合作平台,以“五眼联盟”为支撑,“五四三二”反华“小圈子”嵌套组合已然形成。同时,美国积极鼓励地区盟友间的双边、三边安全合作,并最终促成北约首次将“共同应对中国系统性挑战”写入《北约2022战略概念》,美国主导下域内域外联动、多中心网络化的安全盟友体系,严重冲击中国周边战略安全环境,危害亚太地区的稳定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亚太地区是美国展开对华战略竞争的核心区域,自然也成为美国搞封闭“反华俱乐部”最为集中的地区。美国打着促进地区合作的旗号,不遗余力地增强自身与“小圈子”盟友伙伴的军事力量与安全协作,罔顾其他国家的安全利益。比如,在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机制下,美国和英国因循所谓“核共享安排”,承诺为澳大利亚建造核潜艇,且日本等不少美国盟国、伙伴都表示出对加入该机制的意向,欲在亚太复制“核共享”模式,极大地增加地区核扩散风险。美国口口声声喊着要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却暗自搞一套带有明显集团政治色彩的帮规,默许怂恿地区国家采取更具进攻性的军事安全政策,已成为搅乱地区和平稳定的祸水,严重损害地区国家的整体和长远利益。

      在经济和技术领域,美国强拉反华“小圈子”,罔顾经济全球化基本运行规律,使世界经济深陷“供应链断裂”等多重危机,正成为世界稳定、繁荣的最大乱源。无论是宣称发达民主国家将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基础设施支持的“重建更美好世界”倡议,还是将“增强供应链韧性”作为四大支柱之一的“印太经济框架”,旨在抗衡“一带一路”倡议,人为排挤中国全球供应链中心地位的痕迹明显。

      拜登政府执政初期便着手进行供应链安全审查,名义上提出与联盟和伙伴协同减少全球供应链脆弱性,实则加快针对中国的供应链重组运动。2021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罗马峰会期间,拜登组织召开首次“全球供应链韧性峰会”,将同盟和伙伴关系网络引入供应链领域。此后,“增强供应链韧性”成为酝酿已久的“印太经济框架”的四大支柱之一。

      美国财经官员不断强调“要与经济理念相似的民主国家共同保卫关键的供应链和技术链的基础设施”,使得全球供应链秩序持续受非经济因素深度搅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领域的意识形态化、泛安全化色彩急剧上升。供应链淤堵、断裂被广泛认为是可能触发世界经济严重滞胀与衰退的最大“灰犀牛”,美国从捍卫自身经济霸权的狭隘立场出发,大搞对华“脱钩”“断链”,重组供应链“小圈子”,难辞其咎。

    逆潮流而动注定失败

      美国对所谓中国威胁或中国破坏“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无端构陷由来已久。拜登政府一面标榜多边主义,一面却拼凑具有明显伪多边主义色彩的遏华“小圈子”,进而将少数国家的帮规等同于国际普遍遵循的秩序、规则,妄图强加于中国。尽管拜登政府频频打出“团结盟友和伙伴关系网络”“增强供应链韧性”等具有迷惑性、欺骗性的旗号,但当一个个反华“小圈子”卸妆祛魅,其集团政治的本质以及美国挟盟友充当对华战略竞争、护持霸权“马前卒”的事实昭然若揭,这股与世界各国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共同愿景背道而驰的逆流,注定没有前途。

      拜登政府急于拼凑反华“小圈子”,但受美国国内政治极化与民粹主义的影响,能够投入的战略资源有限,政策稳定性存疑,更多希望诱压盟友伙伴为其对华强硬政策背书造势,为遏制中国崛起冲锋陷阵。竞赢中国的狭隘目标下,美国想要在多地区、多议题、多机制下进行广泛国际动员,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目前美国对盟友、伙伴力量的深度整合远未完成,在现有复合、松散的“反华朋友圈”内,不同国家在遏华问题上的能力、意愿差异巨大,在国家安全、经济发展、战略自主等多重目标下反复拉扯。

      比如,面对美国希望将其绑上对抗中国战车的频繁“邀约”,欧洲并没有亦步亦趋。法德等国领导人多次强调欧洲需保持战略自主,西方国家不应与中国搞对抗。同样在亚太地区,面对美国加紧构筑在芯片设计、生产、供应上排挤中国的“芯片四方联盟”,韩国表现出两难,既有韩国半导体市场约60%出口至中国的现实利益考虑,也反映出越来越多的国家在配合美国协同制华等问题上顾虑重重,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更极力避免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牺牲品。

      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经济低迷、地区冲突、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持续复杂难解,靠单个国家早已无力化解,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才是唯一正确出路。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人民始终与世界各国人民命运与共,在世界大局和时代潮流中把握前进方向,携手合作共赢的好伙伴,构筑守望相助的大家庭,为世界发展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共促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

      世界完全容得下各国共同成长和进步,世界也需要各国以信心、勇毅和担当来应对全球性挑战。美国沉迷于裹挟盟友伙伴搞出的一众反华“小圈子”,无法为丛生的全球性挑战提出建设性解决方案,更无法抹杀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的基本事实,注定将在内部纷争与外部抵制中走向失败。

      (作者:丑则静,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