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10日 星期三

    棉香四溢富乡村

    作者: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10日 05版)

      【品谈】

      这些日子,我的内心经常牵挂着一朵棉花。那是新疆广袤大地上生长的洁白的花朵,也是承载无数棉农幸福生活的花朵。

      七月上旬,我在天山南麓广阔的棉田,结识了一对父子。父亲叫老徐,儿子叫小徐。老徐快六十了,小徐则三十出头。父子俩种植着近两万亩陆地棉,有数十亩棉花实验田,还经营着一家规模不小的轧花厂。如今的新疆棉花种植已实现机械化,他们开展订单农业,与当地棉农有近10万亩的合作。他的棉田有数十名当地农民,轧花厂也有近百名当地工人。有的工人国通语讲得不是很顺溜,常带着倒装句,把“我吃饭”说成“饭我吃”,把棉花说成“帕克塔”或“可贝子”。但老徐和小徐一听就明白,这是在说棉花。大家在共做一件事,共谋一个想法——把棉花种好、轧好,给纺纱厂提供最好的棉花,纺纱厂纺出最好的纱给纺织厂,纺织厂、印染厂、服装厂生产最好的产品。棉农和老徐种出的好棉花,在长长的产业链中,变成家纺或时装,上了大轮船走海上丝绸之路,抑或上了中欧班列一路向西。

      说起新疆的棉花,那真是攒劲啊!依靠这些优质产品,科研专家把棉秆变成肥料或工业用的滤芯等,最终实现棉花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碳中和目标。朴素的老徐和棉农们,还期待着将来把更好的棉花供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新疆的棉花产量高、质量好,确实是最好的!

      几十年来,老徐和当地棉农们如兄弟般一起相互扶持打拼创业,才有了今日的成就。他的企业不仅是地区龙头企业,本人也多次成为道德模范、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因为对棉花的爱,对当地的奉献付出,老徐获得的荣誉一箩筐,证书堆得到处都是。企业党支部活动室的一面墙上,挂满了美好的光影和记忆。有请老徐为当地棉农培训种棉技术的,有请技术人员来培训轧花厂工人的。这些人从农民变成产业工人,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墙上的图片中,有一张老徐和十多个年轻人的合影。八九年前,老徐资助了他们上大学,给了他们奋斗的希望!

      听着老徐的往事,我不由得说:“老徐,真了不起!向你致敬!”老徐却说,“我哪有什么了不起!我这一辈子一事无成,啥也没做。”他用带有乡音的话,把自己说得很小、很普通。确实,他不过是这片土地上一个最惯常的人,过了最惯常的一天,做了最惯常的事,说了一句最惯常的话,然后惯常地夜宿、入梦,可能还要经历惯常的失眠。可是,他也如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一样很不惯常!他们在用尽全力去实现心中的梦想和美好的图景。图片里那些受到资助的青年,他们从贫瘠的村落走出来,如今都已经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富足且充实。老徐说,孩子们长大成才了,就像棉花总要长大结果一样。

      眼下,新疆棉花产业的大发展,让以老徐为代表的棉农们愈加珍惜他们所拥有的一切。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也给了他们希望,更让大家明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意味着什么。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已经成为包括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在内的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梦想。如今,这个梦想正在璀璨绽放。

      (作者: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系十届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新疆作协副主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