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者】
作为一名最早接触“开放空间”的基层工作人员,9年多来我的感触很多。2013年,在牡丹社区任职的我,第一次从专家口中听到关于“开放空间”的说法。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邀请了社区党员代表、义工代表、社区工作者以及愿意参加讨论的居民尝试一次“开放空间”讨论,不想问题真能迎刃而解。
以往,社区往往是帮居民拿主意的一方。面对多元诉求,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常常居中协调,但又往往得不到理解,而社区居民没参与感、不满意、不开心;如今,居民们在“开放空间”中讨论、让步、作决定,最后得出民意的最大公约数,成为社区治理的“最优解”。
“开放空间”管用,关键在于让居民热情“活”起来。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发生在2014年的一件事。那时候,我接受组织安排来到了安丰社区——这里14年间换了9个社区书记,我是第10任,矛盾复杂得可以拍成电视连续剧!虽说工作组来过、律师也来过,但问题就是得不到解决。原来,曾经的安丰社区在2000年因为联丰路打通变成了两个社区,可是绿地、车位等公共配套设施依旧共有,仍然是一个业委会、一个物业公司。南边的居民要求分开而北边的居民不同意,就这样吵了14年。
当时,我立马就想到了“开放空间”——我建议让居民把所有问题抛出来,然后再一个个加以解决。社区党委牵头,组织召开了30多次会议,用“商量”而不是“争吵”的方式,将问题摆到桌面上逐一厘清。最终根据协商结果,社区制定了管理公约,辖区分片区各自管理,遇到重大事件再共同商量。原本分开的南北两片区,也通过公约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从此,大家不吵了,交流多了,感情也好了,就连物业费缴纳率都提高到93%了。
一次次组织居民参加“开放空间”,我对它的认识也清晰起来:社区承担了讨论的组织、秩序的维持等任务,最重要的讨论环节、互相的妥协、最终的决策,则都是居民们有序参加讨论、商议,在“开放空间”中达成的。
用好“开放空间”群众受益。2016年3月,我带领社区党委听取专家和居民意见,利用“开放空间”科学规划玫瑰苑小区通道,不仅新增396个车位,还让小区成为宁波市首个每个楼道都留出生命通道的老小区。如今,小区里停车位配比达到1:1.3。
目前,“开放空间”已经覆盖到全区9个街道102个社区,既能解老小区的难,也能开新小区的“方”,城里的事能议,村里的事也能管。9年多来,尽管领域不断拓展、形式不断变化、应用不断深化,但始终坚持“议而决,决而行,行而果”,有事好商量,商量办好事,共同画出基层治理的“同心圆”。
(作者:陈赛花,系宁波市海曙区白云街道安丰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