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你可能不知道沙县在哪儿?但你一定听过沙县小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春风吹拂八闽大地,不甘贫穷的沙县人带着传统的小吃制作手艺外出做生意。其中,俞广清的故事就很有代表性。
1991年3月,俞广清被村民选为俞邦村村主任,为改变村里贫困面貌,他决定尝试先行“下海”。一个煤球炉、一根扁担、两口锅、一些碗筷……他和亲戚来到福州开小吃店,主打沙县小吃的“四大金刚”——拌面、扁肉、蒸饺和炖罐。
当“挑着扁担的小生意,一天可以赚两三百块”的消息传到村里时,越来越多的人前往全国各地创业。就这样,以亲戚带亲戚、老乡带老乡的方式,小吃经营业主以滚雪球的方式倍增,沙县小吃也冲出福建,走向全国。
靠着“一元进店、两元吃饱、五元吃好”的低价定位,沙县小吃门店迅速扩张。然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沙县小吃原有“夫妻店”、单家独户的经营模式,很快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为突破瓶颈,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县里成立了沙县小吃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组建了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制定了沙县小吃发展方向和战略规划,提出了“小吃大产业”的口号,并决定于1997年12月举办首届中国沙县小吃文化节。从此,沙县小吃这个草根产业拥有了强大后盾,步入正规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如今,每一家沙县小吃的店面招牌上都有一个“吃豆人”的标识,这便是来自沙县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的设计。别小看这个带有“沙县小吃”字样的集体商标,它历经十多年多次申请、驳回、再申请、再驳回的艰难过程,最终才得以成功注册。有了它,我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归属。
2016年,县里推动沙县小吃集团转型升级,面向全国各地发展集团公司的子公司,实行连锁经营。加盟连锁店的原材料由子公司统一配送,店主在店里就可坐等送货上门。这些年,沙县小吃从“接地气”变得“更洋气”。如今,已在美国、日本、法国等地相继成立沙县小吃集团合资子公司。
经过不懈努力,在沙县小吃的带动下,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2805元,增长到2020年的21855元。真可谓,一道小吃,富了一个县!
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期间来到沙县夏茂镇俞邦村,详细了解沙县小吃发展现状和前景。“要抓住机遇、开阔眼界,适应市场需求,继续探索创新,在创造美好生活新征程上再领风骚。”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我们时刻铭记在心,在新起点上持续推动小吃产业做大做强,我们大家伙有信心。
项目团队:
本报记者 张胜、王斯敏、高建进、周仕兴、王胜昔、宋喜群、王冰雅、张哲浩、杨永林
本报通讯员 黄昕洋、张猛、徐浩淼、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