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06日 星期三

    一方砚台研墨衔古今

    讲述人:山西运城市新绛县澄泥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裴武杰

    作者: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06日 07版)

      【一线讲述】

      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是其中唯一以材质命名的砚种。这一特殊材质来自黄河的馈赠——沉淀千百年的“古”泥。小时候,我和父亲常扛着铁锹去河边挖土,寻找真正适合做澄泥砚的原料。

      与石砚受限于石材的形状不同,黄河泥赋予了澄泥砚更强的可塑性。揉泥、制坯、精雕细刻,手艺人天马行空的艺术构思在一方砚台上得以尽情展现。而在烧制过程中,窑变奇幻,开窑就像“开盲盒”,不受人为控制的成色纹路成为每一方澄泥砚独一无二的“黄河胎记”。

      近些年,常有人跟我说,裴氏澄泥砚的品质越来越贴近古籍中描述的“观若碧玉,抚若童肌”。起初,我以为只是制作工艺改进的缘故。后来,漫步河边,看着从前杂草丛生的河岸变成绿意盎然的汾河生态公园,我恍然大悟:久久为功的黄河治理早已从源头上净化了制作澄泥砚所需的原料。以往取上来的泥中总是掺着些杂质,以致烧制出的成品颜色偏深,有细微的颗粒感。而现在泥质更细腻,制成的澄泥砚温润如玉,颜色也更鲜亮。

      轻抚砚台,黄河新颜恍在眼前。我常常思考,如何加入更多现代美学元素,让制砚古技艺更好地融入新时代。抬头眺望间,远方山水给了我答案。黄河九曲十八弯中宛若天然太极图的乾坤湾、巍然屹立的太行山、绵延起伏的吕梁山,早已为我绘就“图纸”。我捕捉灵感,设计制作了《表里山河》文房套装,由砚台、镇纸和笔山组成,用澄泥独特的花纹,为壮丽山河谱写赞歌。墨汁在“河道”里蜿蜒流淌,犹如母亲河的潺潺流水;层峦叠嶂则用澄泥特有的质感和花纹呈现,彰显黄土高原的苍茫力量。传统技艺同现代审美相融,让更多人感受到黄河文化的魅力。

      虽说澄泥砚早已名扬四海,可许多人却只识砚台,不知其背后深远的文化内涵。为此,我常录制一些关于澄泥砚历史文化、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科普视频发布于网络平台,也会开设直播分享每方砚台背后的故事。每当看到点赞数“+1”、粉丝量“+1”,就觉得这份坚守和努力,值了。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王建宏、张文攀、杨珏、王胜昔、赵秋丽、李志臣、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王婕、刘军旗、魏强、王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