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旅回望】
如果概括我一生的生活和活动,能够给我一个“中国版画艺术界的老勤务兵”的称号,我将感到心满意足。
——李平凡(1922年—2011年)
李平凡的一生,极不平凡。
他的一生与版画创作紧密相连。1922年,李平凡出生于天津。学生时代的他曾学习西画,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础。在他十五岁那年,“七七事变”爆发,天津沦陷。李平凡在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的感召之下,开始自学木刻。创作生涯开始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山河破碎的景象深深映入他的创作之中,他用手中的笔与刀刻下一张张反映劳苦大众悲惨命运的历史图景,《饥饿》《拾垃圾》《晚归》等黑白木刻作品直抵人心。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大地万象更新,李平凡的作品从表现劳苦大众的艰辛生活,继而转向了歌颂和平、描绘幸福生活。在他那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以儿童为题材的版画作品数量可观。一张张孩童生动朴实的笑脸镌刻在木版上,拓印在画面中,也定格在人们心里。在蓝色背景的映衬下,三个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儿童相互倚靠着,亲密友好,前方的小女孩手捧一只洁白的鸽子,寄托了作者祈求世界和平的心愿。这幅《我们要和平》荣获1959年莱比锡国际版画展银奖,是最能体现李平凡艺术特色的代表作,经过时间的沉淀,成为几代中国人集体记忆中的经典图像。《素菖蒲花》《秦岭瑞雪》等也是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他的水印木刻版画清新质朴,笔法洗练,色彩明快,线条流畅,富有浓厚的装饰趣味。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术日记”成为李平凡创作的主要方式。在尺幅不大的纸上,竹林与鸭群,小小的车站与上学路上的孩子……景致缤纷、屋舍井然,在画家的笔下,身边的人物、事物、景物都有了温度,充满着诗意,生活是如此平凡、简单而美好。在1972年创作的一幅“美术日记”中,他这样题记:“文化部干校地处湖北咸宁。这里的孩子们会放牛,会养鸡鸭,会打草,会帮助父母劳动,还爱读书。孩子们都是人间的鲜花。”寥寥数语,透露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对孩子们的喜爱与期望,以及在身处逆境时依旧乐观豁达、淡泊宁静的心境。这段题记,可以说是画家生活态度与艺术创作的最好注脚。
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朴实表达是贯穿李平凡艺术生涯的主线。他的作品诚如他的名字一样,取材于平凡的生活,生趣盎然,没有刻意营造的场面和故作惊人的情景,有的只是自然流露的平凡而隽永的美。
在侨居日本的7年间,李平凡深入研究日本版画发展史,并利用一切条件广泛收集日本浮世绘、现代版画及藏书票等。安藤广重、葛饰北斋、喜多川歌麿、北冈文雄……他的收藏囊括了日本版画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代表人物的作品,为我们勾勒出一部日本版画图史。从日本回国后,他利用这些珍贵的收藏举办相关展览和观摩交流活动,致力于推广水印木刻技法。这些努力影响深远,吸引了当时一大批学生及版画家进行水印木刻的实验与创作,改变了当时中国版画以黑白木刻创作为主的局面,适应了新中国成立后版画语境转变的需要,促进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水印木刻版画的勃兴与发展。除日本版画外,李平凡还收藏有大量欧美版画,他的积极开拓为国际版画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2004年,在精心保管半个多世纪后,李平凡将他创作和收藏的共计1600余件作品无偿捐赠给中国美术馆。
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美、表现美,又以淡然的人生态度创造美、传播美,李平凡做到了于寻常中见精巧,于平凡中见不凡,这是真正的“大美”。
(本报记者 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