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至30日,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召开。本届会议主题是“深化中非伙伴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非双方共同发布《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奠定中非未来15年合作的主体框架,进一步增强论坛新举措的前瞻性、系统性和延续性。从2015年约翰内斯堡峰会的“十大合作计划”到2018年北京峰会的“八大行动”再到2021年更长远的《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贯穿中非合作全过程,不断引领和推动中非合作行稳致远。始终坚持正确义利观、始终坚持真实亲诚理念、始终坚持“中国在联合国的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中非合作深刻诠释了中非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
命运与共,就不能唯利是图。中非命运共同体是最早提出的区域命运共同体。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坦桑尼亚时就提出“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判断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现实逻辑。20世纪60年代,刚刚获得独立的赞比亚急需一条通往坦桑尼亚出海口的交通命脉。坦、赞政府四处求助,均遭拒绝。中国政府历经千辛万苦,修建了坦赞铁路,开创了中非关系的新纪元。从“经济理性”的角度看,当时中国援建坦赞铁路是巨大的“不理性”。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非洲蔓延,中方无偿为非洲提供了大量口罩、疫苗等防疫用品,并派出专家组、建立对口医院帮助非洲抗疫。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媒体认为中国在非洲搞“疫苗外交”“口罩外交”,诋毁中非团结抗疫。显然,在唯利是图者的眼里,没有利益驱动的友好合作“超出认知范围”。但正是因为坚持正确义利观,非洲国家许多基础建设工程愿意交给中国企业,中国企业要价低、质量好,更符合非洲需要。
命运与共,就不能虚情假意。冷战结束后,由于没有了美苏争霸的战略需要,非洲在国际地缘政治中的地位急剧下降,美欧等国大规模减少了对非援助。有西方媒体甚至用“令人绝望的大陆”对非洲落井下石。近年来,非洲发展好了,美西方等一方面极力构陷中非合作是“新殖民主义”,使非洲陷入“债务陷阱”;另一方面,极力鼓动本国企业进入非洲,在非洲发展中分一杯羹。显然,美西方一些国家将非洲有没有“用”、能不能带来“利”作为调整自己对非政策的出发点。可以料想的是,只要非洲政局或经济出现波折,某些美西方国家一定会逃之夭夭。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非合作就始终坚持真实亲诚的理念。无论非洲局势怎么变化,中国始终把非洲当作真朋友,从非洲实际需要出发促合作,厚植中非友谊社会基础,坦诚相待。中非关系不是一天就发展起来的,更不是什么人赐予的,而是双方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21世纪初,为了进一步扩大中非务实合作,中非共同发起建立了中非合作论坛。到今天,论坛已经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论坛机制引来多国效仿。事实上,中国外交中的许多理念都是首先从对非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实践是理念的先导,中非合作为中国外交理念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命运与共,就不能各扫门前雪。虽然经过四十余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有了明显改善,但今天的全球治理体系依然是美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并未反映国际力量的深刻变化。对于非洲而言,全球治理体系的不合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洲发展。因此,中国从包括非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出发,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就是坚持公平正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世界陷入各扫门前雪的状态。疫苗民族主义、疫情政治化操弄盛行,无人关心非洲面临的“治理不公”等难题。为帮助非洲战胜疫情,中国提出国际社会应加大对非洲国家的支持,完善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为帮助非洲尽快实现经济恢复,中非共同发起“支持非洲发展伙伴倡议”,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对非洲的支持力度,把资源投向非方最急需的领域,帮助非洲克服困难。可以想象,使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路途必然会充满荆棘,但中国愿意同包括非洲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付出努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就中非关系而言,中非命运共同体已经融入中非合作的血液,成为新时代中非关系的最鲜明特征。
(作者:马汉智,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