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10日 星期六

    全面回顾总结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术史

    作者:朝戈金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10日 12版)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术史》李晓峰 主编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个成熟的学科,必然要有自己的学术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走过了七十多年不平凡的道路,在民间文学、古代书面(作家)文学、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文学史编撰等各学科领域,积累了丰硕成果,进一步完善了中国文学学科体系,提升了中国文学学科的影响力。不过,以各民族文学共同创造,共同繁荣发展的共同体意识,立足少数民族文学和学术发展的客观历史,挖掘、提炼各民族文学和学术研究的丰富性,展示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呈现中国特色的学术共同体建设历程的成果还不够充足。李晓峰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术史》(13卷),在这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努力。

        首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术史》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共同创造,共同发展”的核心话语得以呈现,并将这种核心话语和意识辐射到少数民族文学各个领域的学术史考察中,形成了鲜明的学术话语体系。

        中国各民族文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历史的记录,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各民族文学多样化的存在方式,为研究文学的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提供了极为鲜活的材料和巨大的阐释空间。特别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当代发展和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是建立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现实基础之上的。这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术史便历史性地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历史、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历史同步。

        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文学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学的组成部分,而少数民族文学学术研究,也被纳入国家学术、国家学科和国家知识体系之中。从国家的角度,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学和学科全方位的扶持,促进中国各民族文学共同发展的共同体意识非常明确,这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学术史的重要基础与本质属性。可以说,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学术体制建设方略等,都对少数民族文学和学术发展起到了决定性影响。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术史》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点上,考察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学术进程,提出并回答了什么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术史、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术史的性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术史在中国文学学术史中的地位、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产生的背景、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推进中国文学学术共同体建设等诸多理论和现实的问题。因此,《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术史》表达和总结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术研究的“中国经验”。

        其次,从思想史角度,将少数民族文学学术史,看成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思想史的表达,将少数民族文学与学术研究,放置在新中国不同历史阶段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文学思潮、学术思潮语境中,特别重视共同的时代语境,共同的学术思潮、共同的学术评价体系对各民族文学学术研究整体发展和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构的多方面影响,揭示了各民族文学学术研究互鉴共进的发展脉络。

        笔者在谈到20世纪80年代少数民族文学理论与批评时曾指出,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探索是到80年代才有所深入的,例如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的界定,民族形成前某些“共同文学遗产”的认定和归属,审美的民族性,关于文学的民族特质与时代精神关系的探索,文学中民族文化的现代化问题的归纳,建立“民族文学学”的呼吁以及民族文学未来走势的前瞻等议题,都是有价值的理论建设。本书不仅关注到这些重大理论问题,而且将之投放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语境之中,考察了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当时政治文化语境的关系以及当代学术思潮对少数民族学术研究范式的影响。进而总结了少数民族文学学术研究如何适应时代变革,如何在中西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学术思潮碰撞中,坚定自己基本的学术使命和立场,并进行学术理念、学术范式转型的姿态调整。

        本书还从学术史的角度,辨识哪些是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发展特定时期不能回避的元问题,包括什么是少数民族文学,哪些是少数民族文学学科过去未曾关注和深入研究,但却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恒常话题,如不同民族共享之文学遗产、各民族文学关系等,明确这些议题可以使少数民族文学学术研究的特定对象、话题、话语范式以及学术演进脉络,与中国当代学术史特别是思想史紧密融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当代思想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再次,作为少数民族文学学科重要的基础工程,本书立足少数民族文学学科三大体系建设,遵循“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史规范,从“基础性、文献性、学术性”相统一的研究理念出发,对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国少数民族古代作家(书面)文学、中国少数民族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与批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编撰五个学科和领域的学术历史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总结,为少数民族学科的未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学术基础。

        例如,以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为标志的各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无疑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重镇,研究成果数量可观。因此《学术史》在对各少数民族浩如烟海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门类的学术研究历程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的同时,将“三大史诗”和史诗学的学术研究进程纳入中国民间文学和世界史诗学的整体背景上,揭示了史诗搜集整理、初步研究、系统阐释、与世界史诗学对话,及至奠定中国史诗研究在世界史诗学界占据一席之地的完整学术历程,客观评价了中国史诗学研究者对中国三大史诗和世界史诗学的贡献,并将之提升到中国学术话语世界影响力的高度。此外,史料文献是学术史的基础,本书不仅发掘了一批稀见史料,而且将各民族文字文学史料文献汇集在一起,从而使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文学学术史的完整面貌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钟敬文先生曾说过:一种科学的成立,绝不是很偶然的事,也不是任凭一二好事的学者可以随意杜撰的事。最要紧的,是那对象必须具有可以成立为一种科学的内外的诸条件。少数民族文学和学术研究的发展自有各民族文学传统和资源的内在条件,但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才终于获得了全面发展、共同繁荣的外部条件。因此,对少数民族文学学术史的总结就具有了多重价值和意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术史》所力图揭示的,正在于此。这种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立意,对当下其他学科的学术史研究,也不无参考和启发。

        (作者:朝戈金,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