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以演出为中心环节,激发国有文艺院团生机活力”的新要求。这是对国有文艺院团现状提出的极具针对性的举措,也是对国有文艺院团数十年来改革发展更符合规律的导向性指引。
长期以来,我们在繁荣文艺方面取得的成绩,固然得益于狠抓创作,这一做法应该坚持。但也要承认,演出市场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我们没有像抓创作那样抓演出市场的培育和演艺生态的构建有直接关系。为此,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需要突出剧目和受众这两个重点,构建以演出为中心环节的运营机制。
突出剧目和受众这两个重点
从实践看,一流院团的形成有两个关键:一是有能力把新创剧目变成常演剧目,注重把常演剧目变成保留剧目,下功夫把保留剧目变成经典剧目;二是重视演出质量和效果,并有保证演出质量的措施和制度。做到第一点,就是抓住了高品质剧目这个根本,做到第二点,就抓住了观众。只有院团的各项工作真正突出剧目和受众这两个关键,才能够最终获得成功。近期大家热议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做到了上述两点。
其实,比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爆红更值得关注的,是“上海歌舞团现象”。上海歌舞团不仅成功推出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还出品了另一部舞剧《朱鹮》,今年也将迎来第300场演出。无论是《永不消逝的电波》,还是《朱鹮》,上海歌舞团每场演出都要投入200%的精力,并有包括奖惩在内的演出监督制度。总之,就是因为注重抓好剧目、抓住观众,从而在演艺市场上取得成功。
构建以演出为中心环节的运营机制
演出是院团存在的基本价值。作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坚力量,国有文艺院团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任务。院团践行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使命,最终都需要通过演出来体现。
从管理、运营和评价的角度来讲,以演出为中心对于国有文艺院团是普遍适用的。根据艺术门类和特性不同,不同的文艺院团在创作上的分量、比重有明显区别。有的如话剧,创作任务很重。有的如乐团,创作任务就没那么多。而演出则是所有院团的主要任务和中心工作。作为院团存在的基本形式,演出是检验舞台艺术产品两个效益的主要尺度,也是院团获取艺术生产社会信息的主渠道。只有通过演出,舞台艺术产品才算最后完成,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目的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院团的演出不是静止的、孤立的,仅体现在表演这一个方面,它是一个集各要素——即围绕表演所进行的创作、推广、营销、受众等——为一体的动态过程,因此,推动国有文艺院团发展,突破点就是构建以演出为中心的院团运营机制,只有如此,才有助于解决院团发展普遍存在的“四个脱节”问题,即创作和演出脱节、演出和受众脱节、传承和传播脱节、艺术和市场脱节。
建立以演出为中心的院团运营机制,关键是处理好五种关系。
一是处理好演出与受众的关系,实现受众导向具象化。物质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交换阶段,一般来说与消费是分离的。而演出市场中的产品,其生产的最终完成阶段,即舞台演出,是与流通、交换同时进行的。艺术的价值最终在受众端实现,因此必须处理好演出与受众的关系。
二是处理好演出与创作的关系,实现创作演出一体化。演出是创作的出发点,也是归宿。2019年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7795个,其中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的艺术表演团体2051个,占11.5%。2019年全国院团共演出296.80万场,观众12.3亿人次,数量可观。但演出收入127.77亿元,人均消费不到同年电影观众人均消费的三分之一。而在美国和日本,演出票房收入是电影票房收入的两倍。
院团的演出收入有限,虽有整个演艺生态的问题,但就院团自身而言,一是相当一部分的剧目质量不够高。二是运营能力比较弱,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在于创作和演出的“割裂”。如抓创作的不管演出,管演出的在创作过程中基本不参与。这时候,制作人这个“角色”就显出其必要性,培养和使用有能力的制作人,有利于化解此类矛盾。
三是处理好演出与人才的关系,实现人才锤炼实战化。艺术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而推动人才成长的最有效途径,是演出实践,要在一场场演出中不断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
四是处理好演出与市场的关系,实现艺术营销专业化。院团的各类岗位多属专业领域,但人们似乎往往对营销工作未以专业视之。院团的主创、主演、技术人才通过引进“外援”完成“项目”已不少见,但营销人才几乎不可能通过外借解决。此外,现在经常讲的营销,其实际做法往往只是推销和促销,营销理念和营销人才素质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五是处理好演出与品牌的关系,实现品牌建设系列化。剧目和特色,是成就院团品牌的根本要求。一个优秀的剧团不仅要有自己的品牌剧目,还应有自己的艺教品牌、公益品牌、活动品牌、服务品牌,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剧团品牌。
(作者:林宏鸣,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浙江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大歌剧院运营筹备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