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28日 星期日

    设计扶贫“在地在场在线”

    作者:季铁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28日 11版)

        花瑶挑花工艺设计制作的虎久雾语茶包装

        针对花瑶地区的人居环境改造

        《湖南大学上瑶山》系列文创产品

        竹编与挑花工艺相结合设计制作的虎久雾语茶包装

        挑花美育产品《挑花动物园》

        扫描二维码,阅读更多内容。

    非遗文化多元活化

        花瑶是瑶族极为独特的一个分支,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是他们的传统聚居地。这里平均海拔达1320米,雪峰山的天然屏障环绕,孕育了丰富的物产资源及独特的民族文化,尤其以一批具有千年传承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如花瑶挑花、呜哇山歌、滩头年画等,是名副其实的“花瑶文化活态博物馆”。2014年,在教育部和学校支持下,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启动了针对隆回花瑶地区的文创公益精准扶贫行动,成立了“花瑶花”专题项目组和工作室,并制定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文化传播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个创新目标及3年的行动计划。

        花瑶人因其服饰色彩鲜艳、造型独特,特别是女性筒裙上装饰有工艺精湛、图案精美的挑花而得名,民风淳朴,民俗奇特。花瑶挑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一古老手艺的传承也濒临危机。

        通过多次调研,项目组选择了隆回县白水洞村作为长期驻扎的基地,将花瑶挑花作为设计开发的重点。基地常驻成员主要由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师生组成。与此同时,学院也先后邀请了7个国家的110位设计师,组建“花瑶花”文创团队,在白水洞村建立设计工作坊,构建了一个贯穿“内容研究-文创设计-生产销售-文化传播-品牌建设”的开放式文创公益设计平台,在保护“核心技艺”和花瑶绣娘创造力的前提下,对花瑶挑花进行生产性保护。利用象牙塔内的设计知识,制定了面向贫困人口的设计创新、培训赋能、订单生产的文创扶贫模式,打破手工艺和工业生产的壁垒,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进而促进就业,帮扶本地村民。同时还启动非遗版权合作计划,与花瑶挑花非遗传承人奉堂妹等签订版权协议,付费使用织娘的图案,让艺术家安心创作,让传承创新多元化。

        随着项目的推进与深入,我们逐渐与当地居民、政府、企业在不同层面上展开了协同设计。通过企业产品定制化合作,美克美家、嘉宝橱柜、新世纪陶瓷、梦洁家纺、莎丽袜业等企业与我们联合开发挑花元素围巾、围裙、棉袜、文具等文创产品80余款。“花瑶花”的文化创意设计作品受邀参加米兰世博会、巴黎国际博览会、米兰国际手工艺博览会、中国设计大展等国际展览与活动,受到广泛的关注与好评。

        花瑶挑花的技艺通常由当地女性传承,但由于技艺过于精微,易学难精,传统的技艺传承方式往往让孩子们很难获得成就感,从而难以为继。因此,在线下,项目组将花瑶挑花的自由图形创造与模块化积木拼接相结合,创造了益智积木《挑花动物园》,经纬线间精细微妙的针法和图形被放大到积木上,可以自由造型和拼接的积木又拓展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这些产品寓教于乐,成为了乡村美育教学的有效辅助工具。孩子们在玩耍中对本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都大大提升。除此之外,项目组还设计了基于花瑶文化传承的趣味桌游《瑶趣》、互动益智图书《花瑶历险记》,以及儿童安全教育桌游《放学了》等多款乡村儿童教育产品,期待通过教育游戏的方式探索出新的非遗手工艺的学习方法,平衡非遗手工艺学习的功用价值和手工艺品牌的市场流通价值。乡村儿童美育作品入选2019年迪拜全球毕业设计展。

    孵化特色民族文化品牌

        虎形山一带终年雾气弥漫,藏在大山深处的近2000亩天然野生有机茶园,盛产一种别具风味的富硒茶。但当地的农产品合作社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品牌意识不强、宣传渠道欠缺等因素,一直处于产业链末端。2017年,项目组指导合作社注册成立湖南虎久雾语茶叶有限公司,从生产加工、产品设计、品牌建设、营销管理等全链路产业化建设上进行帮助,逐渐走出了一条“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创新模式。

        我们给茶命名为“虎久雾语”,寓意“虎形山的历史,长长久久;山雾里的故事,茶来诉语”,希望虎形山的茶长长久久生长下去,能够帮助这里的村民脱贫致富。自品牌“虎久雾语”创建后,每年带动10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从一个不到30平方米的小作坊,一跃成为能够实现三年产值达500万元、五年产值达1000万元的特色茶厂。

        结合“虎久雾语”的产品包装需求,设计师选择当地传统手工艺竹编,结合花瑶服饰中代表性的“红、黄”两色,以及纯手工织造的挑花布袋打造而成的农产品包装系列,具有强烈的视觉特征和民族属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此外,依托设计学科优势,还基于全彩织锦提花技术设计了茶叶系列包装,由设计师获得纹样授权进行应用,与行业领先的浙江海盐伟成公司共同完成,并孵化“织颜纺颂”新品牌。

        在这个过程中,学院还成功立项了国家重点研发课题《中国设计风格的经典文化元素及原型数据库研发》和国家社科艺术学重点项目《全球化、智能化引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生态体系建构研究》,打造服务地域文化和产业发展的数字文化创新生态,也让学生在田野的历练中坚定理想信念,在文化传习中加强知识修养,在与群众交往中厚植大地情怀,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将实践成果写在大地上、写在老百姓的笑容里,培养拥有中国文化底蕴、艺术素养和国际视野的设计创新人才。

    实现乡村健康生态宜居

        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湖南大学2013年起在虎形山瑶族乡开展人居环境扶贫工作,以精细化方式服务当地乡村,积极参与当地公共设施与公共空间建设,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帮助当地老百姓改善自建住宅的卫生状况与生活质量,整体实现“乡村健康人居”。建筑学院卢健松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生长期驻扎扶贫村落,深入了解当地需求与生活习俗,通过“在地陪伴”式的设计服务让现代技术与地方传统充分融合。

        民居的厨房改造,以火塘为核心,通过现代技术将采暖、烹饪、腊肉熏制集成化,延续花瑶人的高寒山地生活习俗;充分引入自然光,增强自然通风,形成乡村“健康厨房”的系统化建设经验。改造后的乡村厨房,温暖舒适,宽敞明亮,成为村民劳作、交往的聚集地。老百姓亲切地称其为“天光厨房”“火塘客厅”。

        在花瑶系列小学设计中,设置了“共享厨房”与“备课书房”,提高乡村教师生活配套标准,筑巢引凤改善师资;实施“营养校园”计划,利用架空层设计学生厨房与公共餐厅,提供“有温度的午餐”;点缀“花瑶色”,以低成本的方式提升教育设施的外观,使教育建筑成为乡土美育的“教具”,凝聚地方认同,实现环境育人。

        乡村人居扶贫成果得到社会与建筑学界的多方认同,获得2018年直属高校精准扶贫十大典型项目,WA中国建筑奖社会公平提名奖,WAC建筑社区十大建成项目奖等多个奖励。

    借电商直播探索助农新路子

        2021年1月19日至20日,在我们的邀请下,头部直播平台虎牙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主播“集梦会长”与“集梦阿布”团队一行20余人,驱车300公里,来到白水洞村开展“公益助农直播活动”。10分钟内销售了1000斤优质花瑶高山富硒米、5000箱麻阳冰糖橙,不到1小时清空了2000斤优质茶叶的库存,完成了花瑶挑花围裙套装和“湖南大学上瑶山”系列文创产品的带货。

        本次公益助农直播,让这些非遗产品成了“网红”。地域特色的农副产品优势,非遗项目及其背后的历史传承故事在直播中被娓娓道来,借助互联网呈现在更多人面前。在“非遗+直播+电商+扶贫”模式的推动下,本场直播吸引了两百多万网友在线观看,共售出总价值一百万元的产品。在线上,项目组还搭建了“乡Home”电商平台,并利用淘宝、微信商城等平台进行销售。

        从生产到消费,从深山到城市,从工坊到电商,从小众到大众,从参与非遗保护到共享非遗成果,站在电商和直播的风口,打开了一条连接千千万万非遗传承人与千千万万城市消费者之间的新通道。让非遗更好融入当代生活,让更多人关注和消费非遗产品,既享用非遗物化的成品,也尊重、赞赏传承人的智慧和技艺,感受非遗之美、享受文化滋养、汲取文化力量。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我们坚持“在地、在场、在线”。

        在地:因地制宜,发现每一块土地的“风景”,从“人文、物语、社区”等不同的角度理解地方自然、生态与文化资源,搭建乡村振兴知识平台。

        在场:身体力行,以设计的力量驱动地域再生的内生动力,有效联结内外部资源,形成互动赋能、融合创新的公共服务体系与弹性工作机制。

        在线:民心相通,以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式创造更多共享与对话的机遇,在互学互鉴的过程中构建全球化的市场与文化传播体系。

        从感怀乡愁到矢志守望,我们坚持寻找每一块土地的内生智慧,探索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文化产业的路径,在互动参与和创新的过程中,以文化科技融合和设计驱动创新小规模、差异化、分布式、可持续的文化生产与传播模式,激励文化自信,丰富了“中国故事”内涵,让乡土文化从本土走向国际。

        (作者:季铁,系湖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