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
长1米有余、宽10厘米、重约1公斤,整个刀身布满锈迹。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的这把马刀,似乎并不起眼。但它的主人可不简单。看着眼前的这把刀,我的思绪不由得被拉回到8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脑海中不断闪回东北抗联将领杨靖宇骑着战马、挎着马刀,率领抗联战士顽强抗敌的雄壮画面。
彼时,地处辽宁本溪、桓仁、新宾三县交界的“外三保”是抗联一军在辽东活动最频繁的地区。1936年,杨靖宇率领部队来到这里的西河掌村,有着强烈抗日愿望的蒋家户主蒋国恩很爽快地答应部队借住在他家。自那之后,蒋杨二人以兄弟相称,蒋家俨然成了“杨靖宇司令部”。在一次为杨靖宇部队运送粮食途中,蒋国恩不幸被日伪军发现,纵使遭受严刑拷打,他也没有吐露关于抗联行踪的半个字。1938年初,在率部转战吉林前夕,杨靖宇特意将自己的马刀送给蒋国恩,对蒋家抗日义举的谢意都浓缩在这把马刀中。
听讲解员说,2006年3月初,陈列馆征集人员来到新宾县,寻找这把马刀的下落。征集人员拜访了著名抗联史专家、新宾县党史办主任曹文奇,并在他的协助下,联系上了收藏马刀的姜先生。姜先生欣然决定将这把马刀赠送给抗联陈列馆,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杨靖宇誓死打鬼子、蒋国恩一家全心支持抗战的感人故事。
蒋云才是蒋国恩的儿子,据他回忆,父亲曾向他讲述亲见杨司令在自家院里讲话的场景,“他披一件大衣,讲起话来声音洪亮,头上直冒热气”。父亲还多次提起,杨将军出行骑马时,总挎着一把马刀。
英雄长眠地下,马刀见证历史。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将军马刀,承载着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史,照见当地民众对抗日志士的真挚感情。这把马刀时至今日仍提醒我们:唯有军民同心,才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本报记者刘勇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