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17日 星期二

    润物无声中提升学生美学素养

    讲述人:广东深圳市桂园中学教务处主任 胡少明

    作者: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17日 07版)

        【一线讲述】

        谈及美育,我校罗璐菁老师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她说:“美育的过程,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其间,学生不断被熏陶、感染,于润物无声中提升综合素质。”那么,为了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我们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要过人才关。以美术教学为例,学校配备了3位美术老师,人数虽少,但各有所长,分别擅长玉石鉴定、衍纸画、毛笔书法,并且开设专门课室。我时常观摩他们教学,并与之谈心,得知了他们的教学心得:用常规课落实“课程标准”,用活动课开发校本课程,既可保证学生掌握大纲范围内的美育知识,又在实践中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相长中实现守正创新。

        除了专业老师,其他教师也肩负着美育职能。近几年,学校招聘了不少拥有博士学历的新人,我们开设“博士讲坛”,请他们发挥研究优势,为学生讲授课外知识。比如,要梅娟博士从美学角度为学生们讲解丹霞地貌,展现“颜色美”“形态美”“境界美”,鲜活多彩的例子令同学们兴味盎然。

        其次是要过课业关。基于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学生领悟能力,我们安排了不同的课程。初一以动手实践为主,用作品的造型表达思想感情;初二以欣赏作品为主,如凡·高的油画,切合学生青春期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初三以学科融合为主,探索美术与语文、音乐等学科之间的渗透、融通,鼓励学生设计审美活动,积累审美经验。比如,我们在教作文时十分注意美育,推荐学生读朱光潜、杨燕迪、歌德等关于美学、艺术的篇章,让学生先掌握审美标准,再剖析身边现象,这样写出的作文往往视角新颖、选题独到。

        项目团队:

        本报记者 李晓、张国圣、晋浩天、严圣禾、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张运、林小楚、夏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