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16日 星期三

    阅读教育的四重境界

    作者:汲安庆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16日 14版)

        写作有写作的境界,做学问有做学问的境界,语文阅读教育也有其特定的境界。

    第一重境界:

    守住语文体性

        语文体性指语文科在教育内容上显现的区别于其他科的属性。

        守住语文体性强调的是,所教的主体知识必须是语文知识,而非他科知识。语文科可以与很多学科融合,但自身的边界必须要有。以语文知识为体,他科知识为用,语文能力的习得,语文素养的积淀才会有切实的保障。守住体性,对语文教师来说算是入了门;对语文阅读教育来说,则是进入了第一重境界。

        守住语文体性,不仅要将言语表现的知识、技巧、智慧统一起来,在内容、形式统一的过程中突出言语形式,更要在具体的文本解读、阅读教育实践中遵循从形式到内容,再返回形式的解读路径。

    第二重境界:

    辨识文本类性

        类性是指文本的文类(含文体)特性。强调辨识类性,区分文章视域下的各种文类差别,针对的是语文阅读教育中文类意识模糊,将各种文类一锅煮的同质化教育现象。

        注意辨识文类,上出文本的类性,可谓达到了语文阅读教育的第二重境界。对语文教师来说,算是入了行。

        无论中西古今,优秀的作家都有鲜明的文类意识——这是规训写作的一种极好方式。当然,辨识类性并不意味着死守类性,不能越雷池一步。在特殊情况下,也是可以跨类而教的。大凡优秀作家,多有跨类的努力,如鲁迅小说中的戏剧性,郁达夫散文中的诗性,叶圣陶说明文字中的文学性。阅读教学中,如果无视这种跨类或跨体的创造性,引导学生审美必然会丧失宝贵的二度创造的契机。

    第三重境界:

    开掘文本篇性

        篇性指文本中体现的作者独特的言语表现个性和智慧,这是在同文类视域下区别不同作者的不同文本,或同一作者的不同文本表现力特色、差异的一个重要标识。

        深度揭秘文本篇性,实现阅读主体与作者言语智慧、言语生命的融合,与社会历史、现实生活的会通,可谓步入了语文阅读教育的第三重境界。这是专业性最集中的体现,对语文教师来说,可以说是真正入了境。

        揭示篇性是审美的需要,篇性是文本的最新颖,最见匠心处,是美点中的美点。揭示篇性更是言语生命生长的需要。篇性揭示越充分,言语表现蓄积的势能便越强旺。

        遗憾的是,篇性揭示简直成了百年现代语文教育的一大难题。虽然也有不少优秀者通过互文性观照、艺术还原、矛盾追问等方式进行纵向比、横向比、内外比,不断向篇性的深处漫溯,但是深入广泛地步入篇性揭秘之境,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第四重境界:

    彰显语文言语性

        如果说守住“体性”着眼于语文阅读教育教什么,辨识“类性”、开掘“篇性”着眼于怎么教,彰显“言语性”则涉及本体性思考为何教了。

        言语性是基于体性、类性、篇性之上的言语创造性,更加注重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过程中对主体言语生命的牧养,在阅读中积蓄精神能量,念兹在兹地走向言语创造,不断确证自我的精神生命。所以,彰显“言语性”是语文阅读教育进入第四重境界的重要标识。对语文教师来说,堪称入了“道”。

        语文阅读教育中强调言语性的高蹈,是对立德树人内涵的进一步明确与丰富。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是对文本或作者的知音礼遇,因为优秀作品是“本真生命”的呈现,“伟大心灵的回声”,最独特的精神存在。

        (作者:汲安庆,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