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些和共和国同龄的人,一出生就沐浴在党的阳光下。1954年9月,我入池州师范附属小学一年级,领到的语文课本扉页上印着一幅五星红旗在蓝天下迎风飘扬的彩图,使我感到作为一个新中国小学生的自豪。在第一节音乐课上,老师教我们唱《找朋友》,从这首歌开始,艺术殿堂的大门在我面前徐徐打开。
《找朋友》的歌词脍炙人口:“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跳个圆圈,再会。”歌曲形式是一边表演一边唱,一队小学生排成大圆圈,有几位出列,由老师带领,在圈内唱着歌,和着旋律,蹦蹦跳跳地踏着舞步,其他同学拍掌。舞者找到朋友后,两人都回到圈内,一同唱完余下的歌词,做完动作,正好先前出列的人也回到队列中。舞蹈继续,直到每个人都找到朋友。这首作品不仅教给儿童基本的社交礼仪,也让大家感受到一种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国庆节来临,音乐课上唱的是《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歌词出自大文豪郭沫若的手笔,马思聪谱曲。第一段歌词我至今记得:“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团结起来继承着我们的父兄,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学习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大家把对毛主席的敬爱融入歌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这一学期,我们还学唱了两首反映土地改革与农村生活的歌曲,我记得其中一首歌有这样两句词:“老黄牛,肥又大,土改以后到我家”;另一首歌词大概是:“清清的小河旁,有个幸福庄……男女老少上工忙,生产大开展。”20世纪50年代初,农民正积极参加互助组,努力增产增收,提高生活水平,支援国家建设。贵池那时是长江边的一座小县城,很多同学来自周边农村。老师教给我们的歌,源自现实生产生活,因此朗朗上口,深得大家喜爱。
转眼间,1955年的元旦到来了,学校照例举行联欢会,我们一年级参演的节目是音乐课上新学的《拔萝卜》。这首歌词曲都很简单,“拔萝卜,拔萝卜,哎呦呦,哎呦哎呦拔不动,老婆婆,快点来,快来帮我拔萝卜。”节目是分角色表演,大家分别扮演老公公、老婆婆、小弟弟、小花狗、小花猫、小公鸡,同学们都戴着老师制作的头饰,还有位老师扮演大萝卜。歌词每人唱一段,根据角色不同,稍加变化。最后一段是齐唱,当唱到“大家来,加把劲,拔呀拔呀拔起来”一句时,表演的同学猛地向后拔,同学们连同扮演大萝卜的老师一起夸张地坐到地上,大功告成。
1955年的六一儿童节这一天,大部分同学包括我在内,都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我们班成为了中国少年先锋队中队。在大家佩带上红领巾和举行中队授旗仪式后,班主任兼中队辅导员唐慕陶老师带领我们齐唱《红领巾之歌》:“我们的旗帜火一样红,星星和火把指明前程,和平的风吹动了旗帜,招呼我们走向幸福的人生。我们手牵着手,我们肩并着肩,我们向前永远跟着毛泽东。”
入队仪式结束后,是文艺表演和游戏活动,我们还现学现卖了一首诗人袁水拍作词、马可作曲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开头几句是:“六月里花儿香,六月里好阳光,六一儿童节,歌儿到处唱。歌唱我们的幸福,歌唱祖国的富强,我们自由地生长在这光荣土地上”,这确实是当时儿童内心的真实写照。
现在看来,我们那时的音乐教学并不强调歌唱技术训练与音乐知识学习,而是激发儿童爱唱、爱动的天性,让大家自发地爱上生活中的音乐。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我看到现在的学生载歌载舞地唱起《我和2035有个约》时,耳畔不觉回响起当年那些温暖而熟悉的旋律。守护不变的信仰,开启新时代梦想,使我更深切地体会到“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这一壮美诗篇最崇高、最深沉的意蕴。
(作者:黄泽秋)